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
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
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
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
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我们在分析中印边境时曾经说到,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喜马拉雅山甚至喀喇昆仑山两个天然屏障基本都掌握在“印度”手中。
而中段不丹和尼泊尔两个建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附庸国足以为印度提供缓冲。
因此英国人迫切的希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和缅甸地区,也将边境线定格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这也就是为什么麦线要这样划的技术背景。
当喜马拉雅山南坡、高黎贡山的西坡都控制在英国人手中时,英国人可以认为他们已经为“印度”(英属印度,包括缅甸)划出了足够的安全区。
“麦克马洪线——中缅段”之所以不为大家所熟知,最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
因为在中缅段我们在1960年的中缅边境协议中事实上已经承认了,不过由于那时候已经确定通过否定麦线的合法性,已争取藏南主权的战术。
因此在中缅的协议中特地强调了这段“中缅边境”的划定,依据的是传统习惯线,而非麦克马洪线。
为此北京方面与常规作法相反,即不去极力证明中国在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历史存在,反而愿意承认高黎贡山本身的确为双方的传统习惯线。
也许是1949年以后中国领导层都是打过仗的原因,在划定与他国的边境问题上,更多的是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当对于一块土地有军事、政治价值时,才会去寻找相应的历史、民族因此做为佐证。
反之则有可能会特意谈化这些因素,并影响舆论导向。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
尽管这种做法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无视“民族感情”。
基于这种务实的想法,将边境线定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的做法是可以被北京的政治家们所接受的。
除非中国对分水岭另一侧的土地有其他重要的因素足以证明中国的主权,才会尽力去争取(比如达旺地区)。
不过很可惜,由于中国历史上对于边缘地区,很多时候是采用册封当地部族首领的羁縻手段来控制的,很难确定明确的实际控制线。
因为这些部族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会时叛时附,甚至同时接受两边的策封。
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在网上以某块地方曾经接受过中央帝国的册封来申请主权,周边的国家也同样可以找出类似的理由,缅北大部分地区就是属于这部情况。
当然我们一般会无视这些对中国不利的“证据”我在这里说这些,可能会被一些朋友认为是没有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有卖国的嫌疑。
但事实上这只是告诉大家,如果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边境问题,证明这种历史上的羁縻控制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不过这并不妨碍当我们确定需要某一块战略要地时,抛出类似的理由来引导“民意”。
不过对于缅北地区,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国并没有坚持寻找相关证据来申请对于缅甸的主权。
而是倾向于认可将边境划在地缘平衡线——高黎贡山上。
当然出于政治的需要,这条线就不是“麦克马洪线,而是“传统习惯线”了。
对于中缅边境的划定,在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缅甸因为中印战争所造成的压力,因此急于与中国签订协议(因为有说法是缅甸希望将国境线划延伸至高黎贡山东侧的怒江流域);另一种是中国出于与缅甸建立战略同盟关系,而放弃了对大部分争议地区的主权诉求。
前一种说法从逻辑上来讲有些问题,因为中缅是在1960年定的约。
而中印战争爆发在两年后,因此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不过为什么做出“让步”的对象是缅甸,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
我在分析中印边境时已经分析过了,中国之所以打中印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阿克赛钦”。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在战争爆发前在西藏部分地区仍有部分驻军,特别是在那个伸入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东”地区,彻底清除印度在西藏的势力也是原因之一。
不过如果单为了这个原因,通过政治手段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毕竟中印两国当时是刚则取得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的精神领袖,在对方境内驻军是会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行为。
我刚才说过,军事家们出身的新中国第一代政治家们在考虑一块土地的归属时,一定会优先考虑它的军事价值。
从这一点考虑,藏南是一块“死地”。
因此对“藏南”的主权诉求一开始就是为了最后同阿克赛钦进行交换。
这一观点曾经为很多民族主义者所不齿,不过“以东线换西线”的确不是现在才定出来的方案。
最起码从我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中国要求对藏南地区的主权所出示证据,远远低于中国在缅北地区政治存在的相关证据(更低于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很多领土问题)。
之所以抓住藏南问题不放,只是将它定位为一个筹码罢了。
当然“达旺”问题比较特别,是因为他的政治因素。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被前西藏政府丢失的六世达L的出生地,被北京的汉人政府所取回后,政治影响究竟对谁有利(现任达L已经承认了印度对这一地区的所有权)。
既然中国已经决定和印度决裂,已取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地区。
那么在进行战争之前,必须做好足够的政治准备。
基于印度与西方的渊源及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中国不得不考虑到正式决裂后将要面临的封锁。
这个时候缅甸对于中国来说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中国通过否定麦线而与印度决裂,势必会让同样与中国有着麦线问题的缅甸彻底倒向印度,那样中国在印度洋的东侧将失去立足点。
因此中国放弃对于缅北地区有可能的主权要求,以将中缅关系正常化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无论是中印边境还是中缅边境,有一个情况必须说明,那就是中国并没有放弃已经控制的土地。
而是有选择性的要求了所谓“被占土地”的主权。
对于中缅边境,大致也还是选择了按照麦线,也就是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
不过对位于山脉西麓的“片马”等几个地区,缅甸最终还是将之交给了中国。
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那几个突出部。
之所以中国坚持取得这几个位于分水岭以西的地区的主权,一方面是希望获得战略突出部;另一方面则是这几个地区的土著居民都曾经强烈反抗过英国人的统治,这为中国的主权诉求提供了明确的证据(大家可以查找“片马事件”的相关材料)。
中方取回的“片马”等被缅甸控制的地区由于太小,我并没有在图上标出(包括片马、古浪、岗房、班洪、班老部落村寨,共计342平方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大概位置就在中缅北部边境上向西的突出部上,如果手边有中国地图可以看到“片马”的位置。
当然由于中国并不打算用武力解决中缅之间的边境问题,因此在取得了缅甸实际占有的那几个高黎贡山西麓的地区后,北京方面也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
于是中国选择放弃了中缅甸边境南端的“南坎”地区的主权要求,这块地方在1897年被英国人以“永租”的名义取得。
具体情况我会在分析南段的边境时解读。
仅从地缘的角度看,在高黎贡山的西侧获得战略突出部的意义要高过控制南坎地区。
后者的面积略少于前者,约为250平方公里现在我们必须要解释一下对于缅北地区的边境线为什么会有几种划法了。
首先我要解释到底哪时是“江心坡”对于“江心坡”这个名字想必诸位都不陌生,但并非每个人都清楚他的具体范围的。
仅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一块划至江中心的山坡地带”,尽管我的这一解释并没有相关的资料提供佐证,不过在研究当地的地缘结构后,这种解释最起码是符合中国人以地缘特点命名的习惯的。
我们知道每一座高山,它的分水岭两侧都会有河流,做为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高黎贡山来说也不例外。
它的西侧是恩梅开江,东侧则是怒江。
以江河山川做为分界线是比较常用的划界方法,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这二江一山都有可能做为国境线。
当然依常规,划在山上的分界线位于分水岭上,江河中的分界线而为主航道,一般也就是所谓“江心”。
在英国提出与清政府正式划定中缅北部边境时,清政府已经对高黎贡山西坡的一些地点加强了直接控制。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并不排除中国在将横断山脉的部族改土归流后,继续对缅北地区继续渗透,并最终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缅甸对于这一区域的控制至今仍然是最弱的,目前为克钦独立军全面控制)。
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土地扩张必须要有足够的动因。
或是因为人口的压力需要新的耕地;或是因为经济的利益;或是因为战略的需要。
对于缅北地区,中国倒是有足够的动机。
一方面是中国通往印度的南方通道是从此区域通过(中缅边境争议图上有标);另上方面随着明清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上层社会对于硬木及翡翠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一区域正是这两样奢侈品的主产地。
这些资源也正是目前占据这一地区的克钦族能够长期与缅甸本部对抗的基础。
不过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使得中国已经没有时间进一步渗透及消化缅北地区了。
更为现实的想法是将边境线定在恩梅开江上,以保有已经渗透进去的高黎贡山西侧地区。
清政府为此在恩梅开江与高黎贡山分水岭之间依实际控制区,划出过四条分界线。
不过英国人的刻板是出了名的,既然认定了分水岭才是最佳的战略平衡线,就不会放弃他们的要求。
当然这一切都是要以实力为后盾的,否则把当时英中的实力倒过来,诺开山脉也是一条不错的中印分界线(英属印度)。
由于清朝政府并不愿意放弃已经在山脉西侧获得的突出部,因此最终双方并未对此段边境达成最终的协议。
只是划定了尖高山以南的边境。
不过在清政府倒台后仅一年,即1912年,英国就实际占领了这一地区。
由于随后的民国政府也未与英国对尖高山以北的边境线达成正式协议,因此从高黎贡山分水岭向西一直支恩梅开江的这块地区,就被称之为“江心坡”地区而成为争议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麦克马洪线的正式提法是在1914年,不过在此之前英国早已确定了将边境线划在喜马拉山脉和高黎贡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