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材贸易是中缅贸易的重要部分,云南省腾冲县为中缅边境的重要贸易口岸,在中缅木材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缅方对木材的进出口贸易加强了管控,特别是2014年缅甸出台原木出口禁令,导致中缅边境的木材贸易情况发生了改变,对中缅木材贸易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文中对这一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原木出口价格将提高,木材贸易模式将发生改变,中缅二国木材贸易将趋于规范化,缅甸生态压力将得到缓解。
关键词:木材贸易,原木出口;生态压力;规范化贸易;发展趋势;中缅边境中图分类号:s782;f74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09-051研究背景缅甸大部分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有大量天然热带林木。
木材贸易在缅甸占有极重要地位,其影响着国家经济的走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与印度是缅甸木材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1],中国对缅甸的木材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进口了缅甸出口木材总量的37%,仅次于印度的45%。
2013年中国进口缅甸木材产品的价值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达到创纪录的 6.21 亿美元。
2009―2013年,缅甸出口到中国的木材总量增加了52%(由110 万 m3增加到170万 m3),出口总价值增加了234%(1.86亿美元到6.21亿美元)[2]。
云南省腾冲县地处中缅边境,在中缅木材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的木材通过腾冲入关,或在当地加工销售,或销往国内其他省市,甚至通过过境贸易运往国外。
近年来,由于双方国家的管控与各类法案的出台,对缅甸木材的进出口加强了控制,使边境贸易情况发生了改变,2006年云南省出台了关于边境木材进出口管理政策;2014年缅甸出台原木出口禁令,特别是2015年7月22日缅甸以非法伐木为名判处155名中国公民终身监禁,对中缅木材贸易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在腾冲县境内的实地调研,采访相关的中缅木材贸易商、林业管理有关人员,收集相关资料,简要地梳理中缅木材贸易流程和历史发展,并针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
2中缅边境木材贸易的变化2.1缅北木材采伐及其原因分析缅甸的木材以阔叶林为主,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3],市场的需求驱动了缅甸境内的木材砍伐。
其次,与腾冲接壤的是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克钦独立营控制的克钦邦,长年的战乱导致了当地的发展水平极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极低[4];克钦独立营需要与中方进行木材贸易来换取生活必需品和战争所需物资以维持统治,常年战乱使当地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依靠木材贸易维持生计,并且当地缺乏伐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技术。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促进发展了腾冲边民受缅方雇佣的木材采伐行为和腾冲的中缅木材边境贸易。
缅北木材砍伐集中在与腾冲的国境线向缅甸延伸100 km左右范围内,最远到达过国境线向缅甸延伸300 km,集中于缅甸克钦邦到我国的瑞丽市弄岛。
采伐对象十分宽泛,一直以来以阔叶林树种为主要砍伐对象,10余年前有一定的针叶林,包括建筑用材林、家具用材林、薪柴林等各种林木,可以说无所不包,在近年来,随着树根雕刻市场的兴起,甚至树根也被列为采伐对象。
不过由于缅北地区缺乏红木类树种,柚木树种的管控又十分严格,腾冲境内几乎没有红木和柚木入境。
腾冲的中缅木材贸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受两国相继出台的政策影响几经变化,本文研究中缅木材贸易的流程依照几个相继出台且影响力较大的政策分为几个阶段分析。
大致分为上世纪80年代至2006年云南省出台《关于云南省对缅木材矿产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原始阶段,2006―2014年缅甸出台原木出口禁令前的过渡阶段,2014年出台原木出口禁令后至今的严苛阶段。
2.2缺乏有效管控的原始阶段情况20世纪80年代开始,腾冲的中缅木材贸易逐渐兴起,以“商行”的形式与缅甸方面进行木材贸易。
当时缅甸方面和我国都缺乏有效的管控,采伐和贸易的管理都十分松散和混乱,缅甸独立之后,中央政府与民族联邦签订《彬龙协定》,即让少数民族特区拥有了财政权、税收权、土地权等高度自治权[5],这些都导致了缅北“民地武”大量出售林地资源。
主要形式以我国的贸易商与缅甸地方武装达成私下协议,以帮助其修建道路桥梁为利益交换,使道路两旁的林地归我方砍伐或帮助其修建其他基础设施以换取木材为主,地方武装也会以金钱的形式出售整座山的林地砍伐权给我方商行。
“民地武”自身也存在偷伐和超指标出售砍伐权的问题。
大量的木材通过这些形式砍伐后运输至腾冲入关。
2.3云南省出台《关于云南省对缅木材矿产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过渡阶段情况2006年5月11日云南省颁布了《关于云南省对缅木材矿产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只允许持有缅甸官方许可文件的木材进入云南,中国边境上少数在商务厅申办备案登记并获得直接从缅甸进口木材和矿产许可证的中国公司获得商务厅核准后才可进行贸易[6]。
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腾冲的中缅木材贸易。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缅北“民地武”首先向中央政府申请许可证,向缅甸木材公司(mte)申请签章,之后将采伐的实际操作权以金钱或援建基础设施的形式出售给中方砍伐承包商。
中方向云南省商务厅、濒危办、缅甸林业部门和大使馆申请进口核准,之后中国承包商雇佣的劳工队向腾冲边防大队申请边境出入证后自带人员及相关设施赴缅进行砍伐、运输。
不过在出境过程中办理的边境出入证只允许经商、会亲,这为2015年的劳工被抓扣埋下了伏笔。
砍伐的木材运输到边境时,出售给具有商务厅备案资质的腾冲边贸公司,交由专业的报关人员从猴桥、自治、滇滩3个口岸进行报关审批[7]。
在入关过程中,需缴纳海关的关税、增值税,检疫局的消毒费,商务局的管理费,国税的增值税,地税的印花税、所得税,边防大队的出入境管理费等相关费用。
对于入关后运输,在县内运输时需向腾冲县林业局申请县内运输许可证,如需运往外地,还需申请县外运输许可证。
整个入关过程时间较短,大约只需要3~5 d。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腾冲的入关较为严格,每一批运输车入境后立即进行报关,而在相邻的德宏州瑞丽口岸入关则是入境后堆积成一定数量后再进行统一报关。
对于木材入关后的销售,国内的木材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进关的木材多以原木为主,少部分留在腾冲县当地的木材加工厂进行加工销售,大部分销往全国各地加工成家具、建筑用材、装饰品等,还有一部分出口国外。
2.4缅甸出台“原木出口禁令”的严苛阶段情况出于减少砍伐森林、保护环境和促进木材行业经过加工后成为增值产品出口的考虑,2014年4月1日缅甸出台了原木出口禁令,禁止锯材出口,鼓励成品出口[8]。
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缩减了腾冲与缅北“民地武”的木材贸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原木的贸易仍以边民互市的形式存在。
由于两国的法律不同,持有缅甸地方政府许可的木材也可以通过云南的边境海关,腾冲中缅边境的边民利用边民互市的形式与克钦邦进行木材贸易,不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大幅度缩减,对腾冲的木材边贸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禁令出台后,由于经济价值驱使和国内伐木指标极低的原因,我国的边民仍用持有的仅允许会亲、经商的边境通行证以个人名义赴缅进行贸易,这与2014年缅甸出台的原木出口禁令相违背。
于是在2015年初缅甸政府抓扣了在克钦邦龟头山、五台山木料场附近的155名中国伐木工,其中2名未成年,并于7月22日由缅甸密支那县法院根据公共财产保护法和移民局法,判罚153名涉案人员最高刑罚终身监禁(life in prison),另2名未成年人被判处10年监禁。
最后据中国驻缅使馆了解,实际情况为150人被判20年徒刑,1人因藏毒被判35年,2名未成年人被判10年[9]。
据林业局最后的统计,总共搜查到了16 121棵原木,其中11 312棵已算出重量,共3 121.985 t。
这一事件不仅赴缅伐木劳工被抓扣,被罚没扣留的原木、伐木工具和运输车辆,而且造成了腾冲县边民巨大的经济损失,使腾冲中缅木材贸易几乎完全停止。
3问题分析3.1对缅甸方面的影响木材是中缅贸易的重要部分。
腾冲中缅木材贸易为缅甸少数民族政治武装特别是克钦独立军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长年的战乱让缅北地区经济水平极为落后,“民地武”没有稳定的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只能依赖于出售资源换取维持统治所需的资金和设备。
其与腾冲的中缅木材贸易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让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区的经济政治得以维持。
缅甸政府要求所有木材产品从仰光港口经由海路出口,并由缅甸木材公司(mte)盖章,而经由云南入关的木材很大程度地冲击了合法木材的价格,并对经由仰光港口合法出口的木材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10]。
另一方面,木材贸易虽然维持了缅北特区政府的统治,可当地人民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林地资源大多数控制在当地少数民族独立武装的手中,木材贸易带来的利益也未能公平地分配,获益的仅仅是“民地武”政府,对居民的生计难以补偿。
缅甸保有亚洲仅存的几片天然林,这些森林不但维持着当地社区的生计,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也至关重要[11]。
掠夺性的森林采伐导致大片的自然林被破坏,据腾冲县某一边贸公司负责人表示,如今缅北地区与腾冲县边境线附近的山林已被砍伐殆尽,因为根雕产业的发展甚至连树根也被采伐。
这种砍伐模式让大面积的山林失去了应有的生态作用,对整个缅北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这也从深层次制约了缅北地区的生计维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2对中方边境木材贸易的影响腾冲与缅北地区的木材贸易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腾冲县的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在过去10余年间,木材进口、木材加工业一度是腾冲县的支柱产业。
靠近边境线的边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提高。
近年来,伐木对缅甸的生态影响凸显,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破坏对缅甸造成的影响,西方国家和各类涉及环境保护国际组织对中国的伐木行为发表了不同形式的谴责,形成的舆论压力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2015年初的中国劳工被抓扣事件使负面影响达到了最高。
由于缅北地区的法治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落后,不仅劳工被抓扣判刑,劳工从中国自带的伐木工具、运输车辆、自身财物也被不经审判地直接非法扣押,这造成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对腾冲县的木材行业造成了巨大打击。
据腾冲县当地的木材贸易商介绍,大部分跨境伐木的劳工受雇佣后是自行贷款购买的伐木工具和运输车辆,而这些物资被缅方扣押后,损失只能由劳工自行承担。
由于跨境伐木不是政府行为而是伐木劳工持只允许经商、会亲的边境通行证跨境伐木的个人行为,所以政府也无法负担劳工的损失。
据实地采访的结果显示,目前腾冲县大部分的边民经由此次事件都受到了震撼,已经不愿冒险进行任何的跨境木材贸易活动,这使腾冲县的边境木材贸易进入了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