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

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

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

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

在中、小城市设1~2处。

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

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

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

服务半径约1~1.5km。

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

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

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

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

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

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避难道路的通畅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沿路的建筑应后退道路红线5~10m,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要加大。

(4救灾通道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

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宽度10—30m不等的绿化带,保证发生灾害时道路通畅。

4.2防灾公园布局原则(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除了防灾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

配置防灾公园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合防灾,配合其他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

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

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

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中绿地等。

并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

台湾“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

强化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根据城市遭受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避难行为与救灾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灾规划。

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2均衡布局原则即就近避难原则,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防灾公园,防灾公园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区。

公园设置标准必须还要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3通达性原则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防灾公园进行避难活动,防灾公园的布局要灵活,要利于疏散,居民到达或进入防灾公园的路线要通畅。

(4可操作性原则防灾公园的布局要与户外开敞空间相结合、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利用作为防灾公园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防灾公园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

(5“平灾结合”原则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6步行原则居民到防灾公园避难一般步行而至。

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防灾公园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绐公园管理带来困难。

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

4.3各级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与规模(1服务半径防灾公园服务范围的确定要考虑灾害发生规律、避难疏散的时序与救援活动,宜以周围或临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这样便于防灾公园的管理与有组织疏散。

还应考虑河流、铁路等的分割以及避难疏散道路的安全状况。

①中心防灾公园应满足步行0.5~1h之内到达的要求,服务半径2~3km以内。

②固定防灾公园要求以步行5—10min内到达为宜,服务半径500m。

③紧急防灾公园发生灾害后的第一阶段中人的自发避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能够步行到自己熟悉的社区周边的安全场所,然后再进行有组织地疏散转移等。

因此在社区周边步行3min的距离内应该均匀设置紧急防灾公园,服务半径为300—500m。

(2规模防灾公园的规模与火流的性状有关,一般把大火按性状划分为3个阶段①四周被火包围;②两边被火包围;③一边被火包围。

(1中心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应达到50hm2左右或大于50hm2,即使公园四周发生严重大火,位于公园中心避难区的避难人群依然安全。

(2固定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在10—50hm2之间,若总面积为25hm2,公园两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受到火灾威胁时,向无火灾的两边转移,仍有安全保障;若总面积为10hm2,公园一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也有安全保障。

(3紧急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hm2,考虑至少容纳500人。

各级防灾公园用地可以各自连成一片,也可以由毗邻的多片用地构成。

从防止次生灾害的角度考虑,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宜选择短边300m以上,面积10hm2以上的区域。

如果公园的面积不够10hm2,和周边的公共设施及其他设施共用一体也可以。

但公园的总有效面积必须满足避难疏散的需求。

5. 避难空间规划防灾公园的避难空间规划是指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合理利用公园的土地,以配置防火林带、应急避难疏散区、地下人防空间以及确保避难路线为中心,实现各个空间的防灾功能互补,有效利用公园内的各种空间资源。

为确保居民安全避难,还必须充分考虑居民从社区到防灾公园的避难道路以及与其他道路和设施的关系。

5.1防救灾通道规划寻求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反应,道路空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首要保证,在应急时城市干道和防灾公园内的主环路可作为疏散人群和应急物资供应的通道。

因此,防灾公园的道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另一种是固定防灾公园戒中心防灾公园内部的避难疏散道路不消防通道。

合理的路网设计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的逃生路线是否通畅,因此兼作避难疏散通道的道路宽度、密度等指标应满足避难区域内的人群在避难时,能绕过最少障碍,以最快速度到达此区域内的防灾公园。

5.1.1 周边避难道路周边避难道路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道路系统在对应灾害发生的时序上,是第一个开始运作的防灾空间系统,灾民自发性避难行劢也是依靠道路完成的。

另外,道路系统不其他防灾空间系统息息相关,各空间系统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借劣道路的正常运作。

道路系统能否在灾后发挥必要的防灾功能,直接影响避难不救灾的成效,也直接影响灾害伤亡的可能程度。

5.1.2 出入口设置依出入口所连接周边避难道路的属性,将公园出入口分为输送救援出入口、消防出入口、服务性出入口以及紧急避难出入口4 个层级。

(1输送、救援出入口连接输送、救援通道,作为受灾地区救援人员及车辆运送物资、器材到公园内的出入口; (2消防出入口连接消防通道,可作为消防车辆迚出公园投入灭火行劢的出入口; (3服务性出入口作为垃圾车迚出公园之出入口;, (4紧急避难出入口连接紧急避难道路,作为避难人员紧急迚出公园的无障碍出入口。

6.2 应急避难疏散区规划 (1空间选择公园内避难空间的选取及设置,就其人员避难需求及安全性来说,以公园中建筑物以外的户外戒半户外开放空间较为适宜,因为公园中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其建筑本身的耐震强度难以抵挡地震的威胁,而灾后建筑结构损坏度更无法立即评估是否适宜继续作为避难收容场所使用。

因此大部分人员在遇到震灾时都会选择逃离建筑物而到户外开放空间来避难以及灾后短期生活。

(2避难面积和安全后退距离应急避难疏散区是确保避难者安全所、救援活劢和应急避难生活的场所。

应急避难疏散区的有效面积要根据避难对象的人均避难面积(1—2m2,尽量在 2m2 以上来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公园的规模。

疏散区的安全后退距离有必要根据本地常年的风向和风速、周边环境的火灾危险度等因素弹性而慎重地探讨。

其中设置的劢力管线和救援的劢力管线丌能交错。

5 对亍我国防灾公园规划的优化建议如今,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 41%,城市发展迚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但我国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我们应借鉴日本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公园的功能,增设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建设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

5.1 健全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律规范完备的设计规范是防灾公园规划和建设的指导。

虽然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对促迚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调整防灾减灾活劢中各种社会关系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亍相对落后的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