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药害;
• 职业病;
• 恐怖事件
(四)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城市灾害特点:1.灾害发生的必然性 2.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突发性 3.灾害的扩散性和链发性 4.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近年来城市灾害的发展趋势: 1.频率增加 2.种类增多 3.危害增大 4.灾害影响范围的广域化与扩大化
(五)规划发展历程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年度 起数 死人 伤人 损失 (万元)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600259 729405 794561
28640 45000 43659
64754 79348 187760
61269.5 135565 242889.6
1980-1989
第三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七)
城市防灾工程。包括: 城市防洪标准、防洪 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 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第三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明确综合交通、环境保 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 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 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的原则
3、强化对工程建设抗震设防标准的监督和管理 4、加强对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安全性能评价工作管理
5、重视对工程抗震设计的审查、监督
6、搞好现有工程的抗震鉴定和加固 7、加强对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
• 城市防震减灾措施: 1、城市发展用地选择时,尽量避开断裂带、液化土等地质 不良地带,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方作为城市用地 2、城市建筑群布局时,应保留必要的空间与间距(不小于
6)清障与整治河道。
7)搞好水土保持等。
三、消防规划 (一)我国城市火灾概况
据公安部消防局编写的《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火灾统计数据表
明,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44.7万起,死亡约 16.8万人,伤约3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0.4亿元。 而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发生火灾就有88.8万起,造成死 亡24564人,受伤43422人,直接财产损失约116.6亿元。 后十年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几乎是前四十年火灾造成财产损失 的两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是惨痛的。
5、城市建设单位对消防安全投入不足
6、旧城区建筑密集 7、建筑内部可燃物品增加
(二)城市消防的对策和措施
• 城市消防的对策:
1、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开展消防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火意识 4、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
• 城市消防的常规措施:
1、从保证城市消防安全出发,合理布局易燃易爆工业生产和
种灾害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如:雨涝、干旱、热带气旋、寒潮、雹灾、雷暴等。 2008年初我国南方冰雪灾害和2009年初北方干旱属于典型
气象灾害案例。
2.海洋灾害
如风暴潮、海啸、海水入侵等。2004年12月印尼海啸和2008 年5月缅甸热带风暴潮都属于典型海洋灾害案例。
3.洪水灾害
非农业人口 (万人)
防洪标准 重现期(年)
≥150 150~50 50~20 ≥ 20
≥ 200 200~100 100~50 50~20
(四)防洪对策
1、河流穿越城市,市区低于河道,设防洪堤;
2、河流穿越城市,河床较深,设护岸;
3、城市位于山前区,设排洪沟; 4、城市三面环水,防洪堤考虑壅水超高; 5、上游有水库,提高水库的设防标准,开辟滞洪区; 6、城市地处盆地,外围设围堰,市区排水; 7、城市位于海边,设海岸堤。
如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2007年淮河洪水等。
4. 地震灾害与城市地质灾害。 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泥石流
塌陷
汉旺钟塔停止在512地震发生的时刻
(三)人为灾害
• 战争; • 火灾; • 化学灾害; • 交通事故; • 物理灾害; • 生产事故; • 环境公害; • 城市生物灾害;
• 传染病流行;
• 城市消防给水规划:
1、可靠的消防水源;
2、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3、城市给水管网环状布置,压力足够。
• 城市消防通讯规划:
1、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和有条件的其他城市,应当规划和逐
步建成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火灾报警和消防通讯调度指挥的自动
化系统。 2、小城市的电话局和大、中城市的电话分局至城市火警总调度
第九章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一、概述
(一)灾害
灾害是城市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影响城市安全可 能是一种灾害(5.12),可能是一个不在规划界定中的非正常状 态(南方冰雪灾害),可能是一个事故(吉化),可能是一个恐
怖事件(9.11),可能是一场流行病(非典),可能是一场运动
(文革),甚至可能是一个突发事件(5.19),一个交通事故, 一次停电,一场暴雨,一个谣言。总之,凡是影响社会稳定造成
——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及公众安全保障体系规划 ——城市安全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不仅包括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设施(消防站、防洪堤)的建设,还应包括避让、宣传、训 练、监测、预警、预报、疏散、防御、指挥、各部门协同、 通讯、医疗、防疫、避难、生命线工程保障、救助、保险、 防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发生、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灾后重 建等内容。 因此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不是防灾工程规划而是防灾 体系规划。
(二)地震的度量单位
• 烈度: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进行分级。
用“尔格”表示
• 震级:按震源释放出的能量来划分地震的等级。 • 换算关系: 震级(M)=0.58I。+1.5 I。——(烈度)
(三)城市防震的对策和措施
• 城市防震减灾的管理对策: 1、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制建设
2、提高城市、企业和区域的综合抗震能力
还是在指导思想、编制内容、编制流程上都产生了很大的
变化。
2006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有关防灾的规定性内容
条目 第二十九条 标题 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子项 (九) 内容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第三十一条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十五)
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 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 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3.按照统一协调、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类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健全
相应的灾情监视、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网络。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阶段
1、灾前:
预防、监测、宣传、演练、建设、管理
2、临灾:
报警、疏散、加固、物资储备
3、灾时:
救灾、抢险、指挥、通讯、交通
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都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
“灾“——会意字——原意指房屋失火。 现在泛指任何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现象(自然 灾害)和人为事件(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洪涝、海啸、飓风、
滑坡、泥石流等。
人为灾害主要包括——空难、海难、车祸、火灾、环境污 染、核泄漏等等。
联合国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灾情为:雪崩;寒流;旱灾; 疫病;地震;饥饿;火灾;洪水灾害;病虫害;滑坡;热浪; 暴风;海啸;火山爆发;交通灾害;地质灾害;城市新灾害等。 城市灾害源不但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有时往往是两
台,应当设置不少于两对的火警专线。建制镇、独立工矿区的电
话分局至消防队火警接警室的火警专线,不宜少于两对。 3、城市火警总调度台与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
环保震规划
(一)我国城市地震概况
•20世纪以来全球两次20万 人以上的大震都发生在中国。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 死亡22万人。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亡 24.27万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死亡 及失踪近9万人。
1990-1999
376373
629507
18664
23715
33847
43944
322267.8
965544
城市火灾失控的主要原因
1、城市消防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性欠帐太多 2、城市消防队伍人员少、装备差 3、城市消防的先进科技成果及装备没有充分运用 4、城市消防规划未引起重视,甚至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生命线工程
灾后重建
二、防洪规划
(一)洪水形成
1、洪水成因
暴雨,台风,海潮,冰雪迅速融化,水库溃坝,
地震,战争…… 2、洪水类型:突发,漫涨 3、形成条件 降雨强度,汇水面积,植被条件,地形,流域形状
(二)防洪原则 上游以蓄为主,下游以排为主
(三)城市防洪标准
等级 1 2 3 4
重要性 特别重要的城市 重要的城市 中等城市 一般城镇
仓库位置 2、合理设置城市消防站、点 3、正确设计城市消防车通道 4、正确设计城市给水管网消防水压、水量;设置市政消防栓 5、保证火警报警和消防指挥系统畅通
(三)城市消防工程规划
• 城市消防站规划:
1、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消防队尽快到达火场,即从接警起五分钟
内到达责任区最远一点为一般原则设立,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宜为 4~7平方公里。 2、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企业、古建筑比较多 的城市,应当建设特种消防站,以适应扑救特殊火灾的需要。 3、对于物资集中、运输量大、火灾危险性大的沿海、内河城市, 应当建立水上消防站。 4、设置消防站,可以合理地利用高层建筑或电视发射塔等高度大 的建(构)筑物,建设消防了望台,并应配备相应的监视和通讯报警 设备,便于及时,准确发现着火目标。
(六)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基本要素
减轻灾害影响的各种措施,包括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调 度、安置与新建、教育与立法、保险与基金、规划与指挥,都应作为防灾减灾系 统工程统筹考虑、综合实施。 因此,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应做到: 1.加强政府对城市安全的综合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管理体 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2.建立协调统一的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情报信息平台、指挥和救 援等综合网络,加强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全面提高救灾专业队伍的减灾救援能力,加强防灾减 灾综合法律和规范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