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变换分析

现代汉语变换分析


甲:“反对的是他。” 甲:“反对的是他。” 乙: “反对他?” 反对他?” 甲: “他反对。” 他反对。”
? 受事 施事
这种为了清楚的表达某个结构所表达 的意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个说法,用另一种结构形式 来表达,这就是变换。
对“变换”的理解和使用,可主要分为三种含义:
一是 指传统语法中的句子的改换。 二是 指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由低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三是 指海里斯:“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 指海里斯:“ 间的替换。” 间的替换。”
3、增添 增添实词即扩展。通过考察能不能扩展, 可以给句法结构及其组成成分分类 如: 迅速处理 非常迅速的处理 迅即处理 ———— “讯即”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 讯即”
如: NP 大姑娘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 四点钟 这么多年 百把斤的猪
“(都)NP了” (都)NP了 大姑娘了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了 (都)四点钟了 这么多年了 百把斤的猪了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2、变换分析的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 地分化歧义句式。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分 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而变换分析法的能 力更强。
层次分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动宾 动语+ 动语+宾语 偏正 定语+ 定语+中心语
“在”+方位名+动+名 方位名+ 方位名
“把”+名+动+“在”+
“在黑板上写字” 在黑板上写字” 上”。 “在家里吃饭” 在家里吃饭”
√“把字写在黑板
╳“把饭吃在家里”。 把饭吃在家里”
又如:
(中+补)+ (中+补)+名 名+被+(中+补) (中+
“吃完了饭” 吃完了饭” “喝醉了酒” 喝醉了酒” 了”。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施事+ 受事+动作 受事+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施事+ 受事+ 动作+受事 动作+ 动作+方所 动作+ 动作+目的 动作+
√“饭被吃完了 ╳“酒被喝醉
“我叫他去”代表两个不同的格式: 我叫他去” 兼语式 我叫他(马上)去。—— 我叫他(马上)去。——

我/ 去/ 叫他。
连动式 我(马上)叫他去。——√ 我(马上)叫他去。——√ 我/ 去/ 叫他。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1、变换分析的依据 变换分析法的依据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是指包含相同语义 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所存在着的 某种内在的联系。
CN1+V1+V2+N2 CN1+V1+V2+N2
a(兼语式)“我叫他去” (兼语式)“我叫他去” b(连动式)“我叫他去” (连动式)“我叫他去”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能够相互替换说明有相同的分布特征,而 有相同的语法性质,有可能归为同一种聚合。 NP + VP (NP NP+VP) 人 人们 同学 来了。 三个同学 客人
NP1+VP+ NP2 NP1+把 NP1+把+ NP2+VP NP2+NP1+VP NP2+给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NP+VP(主谓)
施事+ 施事+动作 受事+ 受事+动作 工具+ 工具+动作 结果+ 结果+动作 对象+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信不看了”
比较: 原句式 N1(方)+V+着 N1(方)+V+着+N2 左 墙上挂着地图 地上铺着毯子 a 河里流着水 b 台上演着京戏
变换式 N2+V+在 N1(方 N2+V+在+ N1(方) 地图挂在墙上 右 毯子铺在地上 水流在河里 京戏演在台上
1、a、b 、变换前、后,都与竖行其他句子的高层次语义关系不一致; 2、a、b 、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不一致; 3、a、b 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于其他横行的 也不一致。 因此, a、 b都是无效变换。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 如果其中一个n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施事+ 受事+动作 受事+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施事+ 受事+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在这路上开车考司机了!)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重金收购的。)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开始是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本讲讲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先看例句: 不适当的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切分 ——切分 偏正 要适当教育孩子 偏正 教育孩子要适当 (我们需要)进口 设备 ——定性 ——定性 动宾 / 偏正 要干什么 / 要什么 反对的 是他 “他”施事 “他”受事
2、变换分析的原则 变换分析的原则指的是平行性原则。这 一原则是朱德熙先生提出来的。 朱德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1986《中国语文》 1986《中国语文》第2期
平行性原则就是 : 1)、变换前,左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2)、变换后,右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3)、每一横行,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同 现词语)的语义关系一致; 4)、所有横行,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 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一致。 符合以上标准变换才有效,否则无效。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A 动+补(了)+名1+的+名2 )+名
C把+名1+的+名2+动+(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 弄丢了家里的钥匙 吓坏了小王的妈妈
B 动+补(了)+名1+的+名2 )+名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把家里的钥匙弄丢了 把小王的妈妈吓坏了
产生这种联系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因为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 式来表达,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 的同义格式。 二是,因为同一句法格式可以用来表达多种 意义,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 义句法格式。
同义格式: 如: 施事 + 动作 + 受事 亮亮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亮亮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亮亮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给亮亮做完了。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1、换位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3、增添 4、删略 5、紧缩 6、设计变换式
1、换位 变换同现词语的位置。如:
NP+VP VP+NP
“人来了。” 人来了。” “我来了。” 我来了。” 我。” 我。”
N1+V1+N2+V2 +V1+N2+V2
“来了人。” 来了人。” ?“来了
左 边 竖 行
N1(方)+V+着 N1(方)+V+着+N2 N2+V+在 N1(方 N2+V+在+ N1(方) 原句式 变换式 墙上挂着地图 地图挂在墙上 右 地上铺着毯子 毯子铺在地上 边 门上安着电铃 电铃安在门上 竖 屋里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屋里 行 实例 变换关系 实例
高层次语义关系: 静态 存在 静态 存在 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事物 什么事物存在于何处 低层次语义关系:同现词语的语义关系 处所+动词(附着)+ 处所+动词(附着)+受事 受事+动词(附着)+ 受事+动词(附着)+处所
造成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是很多的, 这跟汉语的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特 点有关。 参考: 邢福义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两个三角地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