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训练1

文言文翻译训练1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翻译: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候,常和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游。

一次,刮起大风浪,孙兴公、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恐,高声喊着要回去,谢安兴致正浓,仍是吟诗、长啸,不说一句话,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悦,就继续划船向前,一会风势转急,波滔更猛,众人惊恐喧哗,坐不住了,谢安缓缓的说:象这样骚乱,莫非不想回去?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回到原位。

从这件事审查谢安的气量,足够用来安定国家治理人民了。

在谢安盘桓东山,放情山水的时间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孙绰相约泛舟海上,不料后来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

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

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

直到风急浪猛,小舟像一枚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的时候,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

”大家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

也就是从这件事上,大家才认识到他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注释】(1)圯:yi,桥。

(2)欧:通“殴”文言文翻译训练(一)参考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

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

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

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

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

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

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

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

” (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

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

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文言文翻译训练(二)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翻译训练(二)参考译文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大事),萧何认为他的才能出众。

(刘邦的军队)到了南郑,部下的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就有几十个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按:此处“上”指刘邦,当时称为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消息)报告(给汉王),自己就去追韩信。

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非常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听说)你逃跑了,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所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说:“(我部下的)众将逃跑的有几十个,你一个也没有追;(现在说)追赶韩信,(这是)说谎。

”萧何说:“(像其他)将领(这样的人才)容易得到。

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的人才没有比得上他的。

大王如果想永久地在汉中称王,那么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夺天下,那么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跟他商量大事的人了。

这就看大王的决策怎么定了。

”汉王说:“我也想向东(争夺天下)了,哪里能长久呆在这里郁郁不得志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打定主意要向东(争夺天下),那么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

”汉王说:“我看在你的份上让(他)做将军。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

”汉王说:“(那么就)拜他为大将。

”萧何说:“好极了。

”于是汉王就要召来韩信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对人才)轻慢无礼,现在要拜大将却好像呼叫一个小孩一样,这正是韩信想离开的原因啊。

大王(既然)决定要拜他为大将,(就要)选一个好日子,(您自己要)斋戒,设立坛场,准备好各种礼仪,才可以(举行仪式)。

”汉王答应了他。

众将领(听到要拜大将的消息)都很高兴,人人都自以为能被拜为大将。

等到拜大将的时候,(才发现被拜为大将的)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很吃惊。

文言文翻译训练(三)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

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

”高帝默然。

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

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

”曰:“信知之乎?”曰:“不知。

”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

”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

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

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

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高帝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1)趣:通“促”(2)巡狩: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管理的地方。

(3)云梦:地名(4)禽:通“擒”文言文翻译训练(三)参考译文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

汉高祖向众将询问(对策),众将领说:“马上发兵消灭这小子。

”汉高祖(听了之后)没有说话。

(汉高祖又)问陈平,陈平坚持不发表意见,说:“众将领都说些什么?”高祖(把众人的意见)全都告诉他。

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造反这件事,还有别的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

”陈平说:“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道。

”陈平说:“陛下的精兵跟楚国比,谁更强呢?”高祖说:“(我的精兵)不能超过(楚国的精兵)。

”陈平说:“陛下的将领(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高祖说:“没有人比得上(韩信)。

”陈平说:“现在(陛下的)部队不如楚国(的部队)精锐,而将领(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够比得上韩信,却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

”高祖说:“(那么)该怎样对付(这件事)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诸侯(的做法)。

南方有云梦这个地方,陛下只管假装外出巡游云梦,在陈地召集诸侯。

陈地在楚国的西边边境上,韩信听说天子因为爱好外出巡游,看形势必然没有什么大事,就会到国境外来拜见陛下。

(他来)拜见(的时候),陛下(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

”高祖认为(这话)有道理。

文言文翻译训练(四)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释】(1)黥: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的刑罚。

(2)驷:此处指马。

文言文翻译训练(四)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

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田忌多次跟齐国的众位公子下重赌注比赛跑马。

孙膑看到田忌的马(跟众位公子的马)相差不是很远,马有上、中、下三个等级。

于是孙膑告诉田忌说:“您只管重重地下注,我能够让你取胜。

”田忌相信他的话,跟齐王和众位公子下千金的赌注赛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