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解剖
刺及痤疮
W
7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静脉
内眦静脉→面静脉→颈内静脉
↓
眼上、眼下静脉→颅内海绵窦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逆向流动)
危险三角区
W
8
内眦静脉
眼上、下静脉 海绵窦
面静脉
颈内静脉
W
9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神经 运动神经:面神经的颊支,鼻翼搧动 感觉神经: 1.眼神经支配鼻根、鼻尖及鼻背的皮肤 2.上颌神经支配鼻翼、鼻前庭的皮肤
W
5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皮肤
特点一:上下厚薄不一
鼻根、鼻梁、鼻背的皮肤较薄,皮下 组织较松
鼻尖、鼻翼、鼻前庭皮肤较厚,与其
下的脂肪纤维组织及软骨膜连接紧密
W
6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皮肤 特点二:富含汗腺与皮脂腺 鼻上部皮肤含汗腺较多 鼻下部皮肤含皮脂腺较多,易发生粉
W
75
鼻窦(nasal sinuses)
筛窦: 解剖最复杂 自身变异最多 与毗邻器官关系最密切
每侧数目约3~18个,分前、后2组,共6个壁。
W
76
W
77
鼻窦(nasal sinuses)
筛窦 外侧壁:即眼眶内侧壁,由泪骨和纸样板 构成,手术易损伤。筛前、筛后动脉由此 壁的上缘从眼眶进入筛窦。
W
W
10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淋巴引流 1.鼻腔内淋巴多流入咽后壁淋巴节 2.外鼻淋巴多流入下颌下淋巴结、腮腺
淋巴结和耳前淋巴结
W
11
耳前淋巴 结
腮腺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 结
W
12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支架 骨性支架:左右两快鼻骨 软骨支架:其余均为软骨 (鼻型)
W
33
W
34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b.下鼻道-由下鼻甲外侧面与鼻腔外侧壁及 下鼻甲附者部共同构成。前上方有鼻泪管 (nasolacrimal duct)开口,下鼻道前段 1-1.5cm近下鼻甲附着处骨壁较薄,是上颌 窦穿刺的最佳进针部位。
W
35
鼻泪管开口
W
36
鼻腔(nasal cavity)
W
30
鼻腔(nasal cavity)
鼻中隔组成:
鼻骨嵴
额棘
筛骨正中板
鼻中隔软骨
上颌骨鼻嵴
W
梨骨
梨鼻软骨
31
鼻腔(nasal cavity)
固有鼻腔: 4.外侧壁-最复杂,鼻窦内窥镜手术多在此 壁进行。有3个鼻甲,5个鼻道,6个开口。
W
32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a.下鼻甲-为单独呈水平状卷曲的薄骨,附 着于上颌骨内侧壁和腭骨垂直板。参与鼻 泪管、上颌窦自然开口及鼻囟门的构成, 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0~1.5cm
78
鼻窦(nasal sinuses)
筛窦 内侧壁:即鼻腔的外侧壁上部,附有中鼻 甲和上鼻甲。 下壁:即中鼻道外侧壁的结构,如筛泡、 钩突、筛漏斗等。
W
79
鼻窦(nasal sinuses)
筛窦
顶壁:内侧与筛骨水 平板连接,外侧与眶 顶延续。筛前动脉是 重要解剖标志。
W
80
鼻窦(nasal sinuses)
外侧壁: c.中鼻甲-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附丽于前颅底, 后部向后延伸,其附着处由前部的前后位转向附 着在鼻腔外侧壁,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 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这一部分中鼻甲称为中鼻 甲基板(lamella of middle turbinate)
W
37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c.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中鼻 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后两组。
bulla ), 钩突(uncinate process),筛泡钩
突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孔
(semilunar hiatus),其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
大的漏斗状空间称筛漏斗(ethmoid
infundibulum)。
W
43
额窦开口
筛泡
钩突
前组筛窦 开口
W
上颌窦开口
44
鼻腔(nasal cavity)
W
21
外鼻(external nose)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 鼻阈(limen nasi):鼻前庭外侧壁,相 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其上缘有一弧形隆 起,为鼻前庭与鼻腔的交界处,此隆起名 为鼻阈。
W
22
鼻阈
W
23
外鼻(external nose)
鼻尖隐窝:位于鼻尖的前庭部,如有挖鼻习 惯,可使此感染细菌而发生鼻前庭炎,病 人殊感疼痛。
W
51
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血管:
动脉-主要来自眼动脉和上颌内动脉
1.眼动脉:来自颈内动脉
筛前动脉:供应前筛窦、鼻腔外侧壁和鼻 中隔前上部
筛后动脉:供应后筛窦、鼻腔外侧壁和鼻中
隔后上部
W
52
W
53
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血管: 2.上颌内动脉:来自颈外动脉,在翼腭
W
38
中鼻甲基 板
W
39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c.中鼻甲-后端附着处的后上方,距后 鼻孔上界的上、后方约12mm处有蝶腭 孔,用同名血管及神经通过。
W
40
蝶腭孔
W
41
嗅裂
总鼻道
W
42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d.中鼻道-外壁上有两个隆起,筛泡(ethmoid
上唇动脉
腭大动脉
56
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血管:
静脉
前、后、下部静脉 颈内、外静脉
上部静脉 颅内
克氏静脉丛
吴氏静脉丛
W
57
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淋巴: 前1/3与外鼻淋巴管相连 下颌下、腮腺和耳前淋巴结
后2/3 咽后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上群
W
58
鼻腔(nasal cavity)
窝内分为蝶腭动脉、眶下动脉、腭大动脉 供应鼻腔
W
54
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血管: 梨特氏动脉丛(Little area):筛前动
脉和筛后动脉中隔支、上唇动脉、腭大动 脉、鼻腭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构成丰富的 动脉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W
55
筛后动脉 中隔支
鼻腭动脉
W
筛前动脉中 隔支
梨特氏动脉 丛
前组鼻窦(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后组筛窦 开口于上鼻道
后组鼻窦
蝶窦
开口于蝶筛隐窝
W
65
额窦开口
前组筛窦 开口
上颌窦开口
W
蝶筛隐窝
后组筛窦开 口
蝶腭孔
66
鼻窦(nasal sinuses)
鼻窦的发育: 上颌窦-发育最早,出生时即有,到恒牙出全
以后,发育才接近完成,因此上颌窦穿刺 不宜早于8岁。 筛窦-出生时即有,7岁时已很大。
鼻腔的神经 3.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两者在翼 管内组成翼管神经,经蝶腭神经节后鼻腔, 控制鼻粘膜血管的舒缩和腺体的分泌。 (翼管神经切断术)
W
62
鼻窦(nasal sinuses)
鼻窦左右成对,共4对,分别是: 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
W
63
筛窦
额窦
上颌窦
W
64
鼻窦(nasal sinuses)
W
26
W
27
筛骨水平 板
W
28
鼻腔(nasal cavity)
固有鼻腔: 2.底壁-既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两侧部于 中线相接,形成上颌骨鼻嵴,与犁骨下缘相接。 前3/4为上颌骨腭突 后1/4为腭骨水平部
W
29
鼻腔(nasal cavity)
固有鼻腔: 3.内侧壁-即鼻中隔
(nasal septum), 常有轻度偏斜, 一般向左侧较多。
W
13
W
14
外鼻(external nose)
骨性支架(鼻骨、额骨鼻部、上颌骨额突)
鼻骨:不规则的四边形骨片,左右各一
1.上缘-额骨
2.下缘-鼻外侧软骨
3.外侧缘-上颌骨额突
4.内侧缘-对侧鼻骨
W
15
外鼻(external nose)
骨性支架 鼻骨: 5.后(内)面-鼻
骨嵴与额棘、筛骨垂 直板、鼻中隔软骨相 连
外侧壁:
e.上鼻甲-最小,属筛骨结构,有时仅为一粘 膜皱劈
f.上鼻道-有后组筛窦开口
g.蝶筛隐窝-位于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是
蝶窦开口所在。
W
46
W
47
鼻腔(nasal cavity)
粘膜:包括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 1.嗅区粘膜-分布在嗅裂区域,呈棕黄色, 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支持细胞、 基细胞和嗅细胞组成。固有层中有嗅腺, 辅助嗅觉功能。
W
16
外鼻(external nose)
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由鼻骨、上 颌骨额突、腭骨突起共同形成
W
17
外鼻(external nose)
软骨支架:外鼻软骨属透明软骨,有软骨膜, 借坚实的结缔组织相连。
1.鼻外侧软骨-最大、成对
2.大翼软骨-成对,
保持鼻孔形态、
大小的主要支架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