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护理精品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护理精品PPT课件

• 2.疫苗接种: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出血热 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发病,有效保护率 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干燥 ,用湿式清扫,必要时予过氧乙酸或福尔 马林等消毒灭螨。
• 4.注意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 作,食物需煮透后方可食用。
• 5、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 具。剩饭菜必须加热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 及其排泄物等;流行季节避免坐卧草地,不在草 地上晒衣服;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应及 时消毒包扎伤口;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 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 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
本病的传播。
易感人群
•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 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 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 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 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 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伤口、呼吸道、消化
道、螨媒和胎盘母婴垂直传播。我国是 HFRS流行的主要国家,占全世界病例数的 90.4%。
传染源
•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 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 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 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 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护理
•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亦称流 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 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 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主 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和 毛细血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 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症,典型病例 表现为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 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3、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尽量照顾到患者的口味和生活习惯,饮食应清淡 易消化,富于营养。主食除以软饭、面食外,还 要给予一定数量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牛奶、蛋 类、瘦猪肉、鸡、鱼及豆制品;进食含纤维少的蔬 菜,可吃一定量的水果,如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则不宜吃酸味的水果,避免用辛辣的调料,不吃 油煎食品、浓茶、浓咖啡、酒类。4、严格记录 出入量,以保证液体的补充。5、严格无菌技术 操作,控制输液速度,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6、 血清尿素氮正常者,补水量以每日尿量加 1000ML即可(一般补水2500ML),口服为主。高 热出汗者,其补水量则以1500ML/d为准。
发热期的特点及护理
• 特点:发热症状出现在病程初期,病人突然高热, 伴有畏寒或寒战、头痛、腰痛及眼眶痛(简称“三 痛”)
• 护理要点:1、严格遵循绝对卧床休息的原则,
以物理降温为主,应用冰袋冷敷。出血热患者禁 用乙醇擦浴,以免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倾向,勿用 强烈的发汗药物,避免大汗诱发休克。并注意保 暖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若出汗过多,应勤更 换内衣,注意皮肤护理,以免受凉。2、鼓励患者 多饮水,以利于毒素的排泄。发热患者口腔干燥, 食欲不振,应给予口腔护理,除去污垢,保持口 腔清洁湿润,促进食欲。
• 6、严格消毒隔离:对鼠类动物的尸体及其排泄物 应严格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病人及早接受 隔离治疗,对其流出的血、分泌物、排泄物等做 好消毒处理。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 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三大主征,以及发热、低血压休克、 少尿、多尿与恢复等五期临床过程。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 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 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
• 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 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 携HFRS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 等,证明有多宿主性。这些动物多属 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 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 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 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 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 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 热的主要传染源。至于其它携带本病 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 进一步观察研究。
流行特征
• 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 ,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 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 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 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 常采用机械法和毒饵法等,灭鼠时机应选 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5~6月和10~12月 )前进行。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 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 安装防鼠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屋内。
• 本征最早见于1913年海参威地区,我国于 1935年首次发现于黑龙江流域,1942年定 名为流行性出血热,至1982年由WHO统一 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1994年我国卫生
部决定将流行性出血热改称为肾综合征出 血热。其主要致病源是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V),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 家兔、猫、犬等66种脊椎动物均是宿主。
低血压休克期的特点及护理
• 特点: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出现在发病后4~6天, 热退前后病人出现心慌、多汗、面色苍白,气促, 口唇及指端发绀,四肢厥冷,尿量减少,发热期 的中毒症状及出血现象加重。患者由于毛细血管 的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渗出,循环 血量减少,以及小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的血压下降,致使脉搏细速,甚至休克。
传播途径
•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 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 感染的重要途径。
•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 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