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轨迹方程的求法ppt完美课件1 通用
轨迹方程的求法ppt完美课件1 通用
轨迹方程的求法
求平面上动点的轨迹方程不仅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 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轨迹即点的集合,而方程为实数对的集合,求符合某种 条件的动点轨迹的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已知的点的坐标间 的特性(运动规律)去寻求变量间关系的方程。因此,求轨 迹方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充分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 通过“解析化”将其转化为代数方程。
例5:设圆C:(x-1)2 + y2 =1,过原点O作圆的任意弦, 求所作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Q点坐标为(1+cosθ,sinθ),
∵P(x,y)的坐标为
x 1 cos 2
消去θ得
y sin
2
(x1)2y21x
2
4
轨 迹 方 程 的 求法pp t完美课 件1 通 用
轨 迹 方 程 的 求法pp t完美课 件1 通 用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1.直接法;2.定义法;3.代入法(转代法); 4.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如果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本身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 量关系,或这些几何条件简单明了且易于表达,我们只 须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含x、y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由于 这种求轨迹方程的过程不需其他步骤,也不需要特殊的技巧,所以称 之为直接法。
OQ 2
分析:这是主动点和被动点问题,设法用P点坐标来表示Q点坐标,问题
便可迎刃而解。
解:设Q(x0,y0),P(x,y),由OO
P Q
3 2
且P在OQ的延长线上,
得 OP 3
x 3x0 13
PQ
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
y 3 y0 13
x0
2 3
x
y0
2 3
y
又点Q(2在y抛)2 物 线4y22=x4x 上,
得b2 8 ∴椭圆方程为 x 2 y 2 1
16 8
轨 迹 方 程 的 求法pp t完美课 件1 通 用
轨 迹 方 程 的 求法pp t完美课 件1 通 用
若动点P(x,y)中坐标x、y之间的关系难以找 出,可引进参数t,用t分别表示x、y(即x=f(t), y=g(t)),再由两式消去t,便得到所求曲线的普通方程。
解:设点P的坐标(x0,y0),则Q(x0,-y0),
直线PF1的方程:y y0 (x 2) ---- ①
x0 2
直线QF2的方程:y
y0 x0 2
(x
2)
---- ②
①②联立,解得
x0
4x,y0
2y x
将上面结果代入
x02 3
y02
∴c2 = a2 +(2a-c)2 ∴e= c 5
a4
又双曲线过点A(1,2),y轴为右准线,由双曲线定义得:
A F ( ed为点A到y轴的距离) 即
d
(x1)2(y2)2 5 4
两边平方并整理得右焦点F的轨迹方程为
(x-1)2+(y-2)2 =(x>0)
2006届高中数学专题复习·轨迹方程的求法
三、代入法 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f(x,y)= 0上的动 (转代法) 点Q(x′,y′)的变化而变化,则用P点坐标 x,y来
表示Q点的坐标x′,y′,将它代入已知曲线方程f(x,y)=
0,便得到所求的曲线方程。
例3:设点Q是抛物线y2=4x上的动点,点O是原点,点P在OQ的延长线
上,O 且P 3 = ,当点Q在抛物线上移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3
3
y2 6x
已知曲线类型,设相应的曲线方程,再由题设
条件确定其系数即可。
例4:已知圆C1的方程为(x2)2(y1)2
20 3
,椭圆C2的方程为ax
2 2
y2 b2
1
(a>b>c),C2离心率为 2 ,若C1与C2相交于A、B两点,且线段AB恰好 2
为圆C1的直径,求直径AB的方程和椭圆C2的方程。
六、交轨法 是两条已知曲线f1(x,y) = 0,f2(x,y) = 0联立,
解出两曲线交点,然后寻找交点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式。
例6:如图,F1,F2是双曲线
x2 3
y2
1 ,的两个焦点,垂直于x轴的直线交
双曲线于P、Q两点,求直线PF1和QF2的交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这是什
么曲线。
分析:M是动直线PF1和QF2的交点,用交轨法。
例1:已知A(-2,0),B(2,0),动点P与A、B两点连线的斜率乘积
为k(k≠0),(1)求点P的轨迹方程;(2)讨论点P的轨迹类型。
分析:直接应用已知条件可列出轨迹方程,但不要忽略讨论参数范围。
解:(1)设点P的坐标为(x,y),则
y y = k,即kx2-y2= 4k(x≠±2)
x2 x2
∵k≠0,∴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 x2 y2 1(x2)
4 4k
当k>0时,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除去两顶点(±2,0);
当k<0且k≠-1时,点P的轨迹为椭圆,除去两顶点(±2,0);
当k=-1时,点P的轨迹是圆,除去两点(±2,0)。
·轨迹方程的求法
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
(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以根据定义直接求
解:由e= 2 2
得a2=2b2,设椭圆方程为 x 2
2b 2
y2 b2
1
,设A(x1,y1),
B(x2,y2),x 1 x 2 4
-------①
y 1 y 2 2 -------②
则有:
x12 2b2
y12 b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③
x 22 2b2
y 22 b2
1
-------④
③-④得 ( x 1 x 2 ) ( x 1 x 2 ) 2 ( y 1 y 2 ) ( y 1 y 2 ) 0将①、②代入
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2:已知双曲线的虚轴长、实轴长、焦距成等差数列,以y轴为右准线,
且过点A(1,2),求此双曲线右焦点F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已知条件得a、b、c之间的关系,再加上隐含条件c2=a2+b2得
到双曲线的离心率,最后由双曲线的定义得到动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式,化
简得到动点轨迹方程。
解:设F(x,y),∵2a=b+c,c2=a2+b2
y1 y2 1 x1 x2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 y1(x2)
轨 迹 方 程 的 求法pp t完美课 件1 通 用
· 轨迹方程的求法
即:y x3 将 y x3代入椭圆方程得: 3 x2 1 2 x 1 8 2 b 2 0 ∵直线与椭圆相交 ∴△﹥0,得b2﹥3
由 A B 2x 1 x 224 2 4 (1 8 3 2 b 2 ) 22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