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目的要求: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章肌肉收缩目的要求: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目的要求: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脑的高级功能第四章激素与运动目的要求:了解内分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概念,掌握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以及应激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内分泌概述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第三节:运动时应激激素分泌及其适应第五章血液与运动目的要求: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理化特征和血细胞形态与功能,了解在体育活动影响下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第二节:血浆成分与理化特征第三节:血细胞生理第四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第六章呼吸与运动目的要求:了解呼吸的概念,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交换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第二节:呼吸气体交换和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第七章循环与运动目的要求:了解心脏的心动周期与泵血过程,掌握评定心泵功能指标、心肌生理特性,以及动脉血压、静脉血流、微循环和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及其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第二节:血管生理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目的要求:了解肾脏的结构基础,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基础第二节:尿液的生成第三节: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第九章运动与免疫目的要求: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及其运动应答和适应。
教学内容: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第二节“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第三节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第四节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第五节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第十章肌肉力量目的要求: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肌肉力量的检测第三节肌肉力量训练第十一章有氧运动能力目的要求: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了解安静时、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吸氧量和氧亏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第三节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第十二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第二节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第三节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三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目的要求:掌握疲劳的概念、发生机制与判断方法;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第二节恢复与提高过程第十四章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目的要求:了解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及其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了解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指标。
教学内容:第一节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第三节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第十五章女子与体育锻炼目的要求:了解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生理机制;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第十六章老年人与体育锻炼目的要求:了解衰老的概念,衰老的主要机制,掌握制定老年人健身方案的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衰老与老年人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第三节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方案第十七章环境与运动目的要求:了解冷、热、水、高原环境,以及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掌握服习概念、生理机制,以及环境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
掌握生物节律概念、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教学内容:第一节冷热环境与运动第二节水环境与运动第三节高原环境与运动第四节大气环境与运动第五节生物节律*第十八章运动强力手段目的要求:了解强力手段概念、分类,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二节生理学手段第三节营养学手段第四节药理学手段*第十九章兴奋剂与运动目的要求:了解兴奋剂的概念、种类、主要危害,以及禁止使用兴奋剂的目的与措施。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使用兴奋剂的危害第三节反兴奋剂*第二十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目的要求:了解体适能的概念、组成成分,以及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生理基础与评价方法,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其要素;教学内容:第一节体适能与健康第二节运动处方*第二十一章肥胖与体重控制目的要求:了解肥胖概念、诊断方法与判定标准,掌握运动对体重、体成分的控制和运动减肥的机制。
教学内容:第一节肥胖第二节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第三节肥胖与运动减肥*第二十二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目的要求:了解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残障人的康复手段、辅助工具和体育锻炼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第二节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第三节残障人的康复手段和辅助工具第四节不同种类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法*第二十三章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目的要求:了解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掌握运动对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作用,学习制定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与高脂血症第二节运动与高血压第三节运动与糖尿病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章节内容课时绪论 2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4第二章肌肉收缩8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8第四章激素与运动 4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2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4第七章循环与运动 6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2第九章运动与免疫 2第十章肌肉力量 2第十一章有氧运动能力 4第十二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4第十三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4第十四章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2第十五章女子与体育锻炼 2第十六章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2第十七章环境与运动*第十八章运动强力手段*第十九章兴奋剂与运动*第二十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第二十一章肥胖与体重控制*第二十二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第二十三章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指阅读章节)总计264 学时五、教学建议1、本课程应以讲授正常人体机能为基础,突出运动时人体机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力求讲解主线明确,理论性和实践性完美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组织教学。
3、重视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运动人体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应在学生完成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后开设,并为后续的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程与体育技术学科的教学训练密切关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
七、考核方法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讨论、练习、上课考勤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成绩比例:平时30%,考试70%。
八、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主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1.《运动生理学教程》吴纪饶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