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Ⅰ 前言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从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在实验基础之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
研究现代运动生理学课程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运动免疫学、运动保健等体育生物学科课程既为前期后续课程,又彼此渗透,表现出紧密的纵向联系,同时体育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体育各学科教学训练、康复体育、运动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即运动生理学课程对其进行广泛的横向基础理论覆盖。
如此更加凸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理论作用。
因此,运动生理学课程为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主要基础课程。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72学时,即讲课60学时,实验12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5:1。
四教材:《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树勋主编,1版,2005年7月。
II 正文第1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的学习,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二) 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三)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二)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三)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
第2章肌肉收缩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肌肉的生理特性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时值的概念,以及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刺激强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
掌握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力学表现,达到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中的运用。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肌肉的物理特性与生理特性、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掌握细胞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时值的概念,以及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刺激强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三)了解霍奇金的“离子学说”,理解膜电位发生的原因,以及兴奋在细胞膜传播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生理机制。
(四)熟悉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
(五)掌握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力学表现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六)掌握人类肌纤维的分型、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以及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七)了解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八)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一)肌肉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肌肉的物理特性与生理特性、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细胞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时值的概念,以及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刺激强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三)霍奇金的“离子学说”,理解膜电位发生的原因,以及兴奋在细胞膜传播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生理机制。
(四)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
(五)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力学表现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
(六)人类肌纤维的分型、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以及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七)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八)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中的运用。
第3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一教学目的通过对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的学习,可以对躯体运动的中枢调控机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本章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
(二)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
(三)熟悉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内容(一)突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牵张反射、运动单位、脊髓反射的基本概念。
(二)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
(三)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第4章激素与运动一教学目的掌握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以及激素的分类。
了解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以及组织激素。
认识主要应激激素对运动应答和适应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以及激素的分类。
(二)熟悉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机制。
(三)熟悉“经典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了解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以及组织激素。
(四)掌握主要应激激素对运动应答和适应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内容(一)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以及激素的分类。
(二)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机制。
(三)“经典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以及组织激素。
(四)主要应激激素对运动应答和适应的基本规律。
第5章血液与运动一教学目的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熟悉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认识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
(二)熟悉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
(三)掌握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三教学内容(一)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
(二)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
(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第6章呼吸和运动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肺通气原理,气体的交换过程,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等的学习,掌握运动时应采用的合理呼吸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肺通气原理,掌握运动时应采用的合理呼吸方法。
(二)掌握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三)熟悉气体的交换过程,了解其影响因素。
(四)掌握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五)掌握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其调节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肺通气原理,运动时庆采用的合理呼吸方法。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三)气体的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四)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五)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及调节机制。
第7章循环与运动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心血管的基本功能、心脏生理和血管生理的学习,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一)熟悉心肌生理特性,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的过程,掌握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二)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了解微循环;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三)熟悉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四)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一)心肌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的过程,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二)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微循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三)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8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教学目的了解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和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调节方式,了解酸碱平衡紊乱及其分类。
掌握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掌握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了解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二)熟悉缓冲作用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调节方式,了解酸碱平衡紊乱及其分类。
(三)掌握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四)熟悉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三教学内容(一)酸碱平衡的概念,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二)缓冲作用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调节方式,酸碱平衡紊乱及其分类。
(三)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四)排泄的概念和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9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一教学目的通过对体适能有关知识的学习,掌握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二教学要求(一)熟悉体适能的概念,熟悉体适能的主要组成成分。
(二)掌握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概念,熟悉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评价方法。
(三)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四要素,熟悉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三教学内容(一)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的主要组成成分。
(二)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概念,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评价方法。
(三)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四要素,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第10章肥胖与体重控制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等内容的学习,能应用于实践,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了解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二)熟悉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并能应用于实践。
(三)了解肥胖主要发病机制,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特别是运动防肥减肥机制。
(四)掌握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
三教学内容(一)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二)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三)肥胖主要发病机制,肥胖的防治理论,运动防肥减肥机制。
(四)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原则,运动防肥减肥处方的制定。
第11章运动与免疫一教学目的学习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特点与功能,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从而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了解运动者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免疫的概念,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特点与功能。
(二)掌握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
(三)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