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典型经验

县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典型经验

2020-06-14县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典型经验一、×县基本情况×县201×年7月下旬,作为全国首批退出县中唯一的百万人口县,接受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以漏评率0.×、错退率0.×、满意度97.×的评估结果,位居全国×个退出县首位,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

二、×县脱贫摘帽主要经验做法×县脱贫摘帽决心大、思路清、措施实、方法好、责任明、作风拼、督查严、效果好,真正做到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七个方面的经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坚持“AB C”分类管理,实现精准帮扶。

由县级领导牵头,组织帮扶力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会诊,实行AB C分类管理,能稳定脱贫的定为示范户(A类),有一定难度的定为位中间户(B类),问题较大的定为困难户(C类),并按照“稳定示范户、提升中间户、攻坚困难户”的原则,分类建立清单,定实攻坚措施。

对当年脱贫成功率大的示范户,鼓励其自主创业,自力更生,全面兑现帮扶措施和脱贫政策;对加一把力、鼓一把劲就能脱贫的“中间户”,及时调整帮扶力量,抽调精兵强将,进行点对点、人对人、面对面精准帮扶;对当年脱贫问题较大的困难户,针对安全住房、安全饮水、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的“硬伤”,一户落实一个工作组,一项工作落实一个责任人,每天一盘点、每周一会诊,集中力量攻坚,确保如期脱贫。

第二,实施“543”增收计划,让户户都有钱袋子。

×县坚持把产业就业扶贫作为根本出路,着力在产业链上做加法,做活了稳定增收大文章。

一是“五方联盟”让村有当家产业。

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致富能人+贫困群众+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产业发展机制,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让贫困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

主要为三种模式:1.带着授信入伙:发挥金融扶贫支撑作用,通过信贷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加入产业链,龙头企业管营销,致富能人管生产,贫困群众投股金。

贫困户把政府贴息贷款、产业发展周转金转化为股金,共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再与龙头企业抱团发展、深度合作,捆绑形成利益链。

3.带着土地进园。

把农村分散零碎、经营效益低的土地以及撂荒地集中起来,统一流转给合作社,再流转给龙头企业,统建规模化种植园区,通过返租的方式建立贫困户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实现稳定增收。

比如,乡镇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将连片*个村*万亩土地统一流转,引进国有企业新星果品有限公司,统一规范、调形整理、完善设施、栽插树苗,建立了“百村百里”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带动*户、*名贫困人口入园发展。

其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打造“创业园”,每户返租1亩以上的果园自主经营,返租费用按成本每亩*元从产业周转资金中予以支持,龙头企业负责技术、农资、管理和产品营销,盛产期每户可获纯利润*元左右;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建设“托管园”,每户通过产业发展周转金返租1亩果园,交由龙头企业代管,五五分成,每户可获纯利润*元;对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建立“就业园”,企业优先吸纳入园务工,年均务工收入*以上。

二是“四小工程”让户有增收门路。

立足农村留守贫困劳动力多为老弱妇孺的现状,依托脱贫奔康产业园,统筹房前屋后资源,为每户安排产业扶持资金*元,分户落实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四小工程”,作为长效产业的有益补充,实现贫困户当年至少有×个增收项目。

培植小庭院,即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林园,让有劳力、有基础的贫困户每户都有增收的“钱袋子”。

发展小养殖,主要是生态养殖,让有意愿、有技术的贫困户有快速找钱的项目。

开办小作坊,即帮助有手艺、有兴趣的贫困户,开展方酥锅盔、酸水豆腐等土特产品加工,让他们凭技艺赚钱。

做好小买卖,即帮助场镇周边、交通便利、有头脑的贫困户学会“生意经”,发展小本经营。

通过“四小工程”,脱贫户人均收入超过了*元。

三是“三个一工程”让人有一技之长。

×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万人在外务工。

他们坚持把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转移就业作为最直接、最现实的增收途径,全力实施“三个一工程”。

一是实施助学解困工程,支持有条件的每户培养1名以上大中专学生。

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政策告知卡和资金发放册“一库一卡一册”教育助学平台,*人全部落实教育补助政策;设立红电助学基金、政府专项助学基金、社会教育助学基金,分阶段给予贫困学生补助;县慈善总会和红电助学基金分别按*至*元标准,对考入大学的贫困生给予无偿资助和奖励。

二是实施技术培训工程,每户培养×个技术明白人。

依托“四小工程”和“农民夜校”,开展“家门口”流动培训;开设挖掘机、数控等技能培训专班,*人以上“请人来校”、*人以上“办班到乡”、*人以下“送教进村”,形成“校门口”专班集训;委托*个南部驻外商会,聘请培训机构代训,实行“厂门口”异地送训。

三是实施就业培训工程,对具备条件的每户培养1名劳务致富能干人。

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对无技术的,围绕提高议价能力定期开设技能培训专班,培训合格发给资质证书,积极推荐就业;对无门路的,依托*家南部驻外商会,帮助实现转移就业;对无法外出务工的,按每月*元标准开发孤寡老人看护、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

全县累计成建制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人,脱贫户的工资性收入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

第三,实行“四书一报告”制度,让家家住上好房子。

×县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采取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统规统建的方式进行。

在建房标准上,坚持“两条底线”“四套户型”“四不补助”原则,防止因补助和建设标准过高引发新矛盾、自筹资金超标加深贫困程度。

两条底线,即每户人均补贴不得超过*万、最高不得超过*万元,建房自筹资金不超过×万元、人均不超过×元;四套户型,即按照“两人户×平米、三人户×平米、四人户×平米、五人及以上户×平米”的标准统一设计户型,地基打二建一;四不补助,即超面积×不补助、自筹资金超×不补助、旧房不拆除不补助、工期超规定×个月不补助。

在建房程序上,实行“四书一报告”制度。

一是提交建房申请书。

由贫困户提交建房申请,写明建房原因、建房类别、建筑面积、建房方式、投资总额,变“要我建”为“我要建”。

二是签订建房承诺书。

由贫困户对坚持两条底线、三种方式、四不补助等规定进行承诺。

三是签订安全责任书。

把施工作业安全、建筑材料安全、建筑质量安全、施工设备安全和资金投放安全明确到村“两委”。

四是出具乡村告知书。

首期拨付×补助资金作为建房启动资金,主体完工再追拨×资金。

五是出具工程验收报告。

乡镇建管员、国土员和“五个一”联合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的×补助资金。

在房屋验收上,做到“五看”。

看投资总额是否坚守两条底线;看面积是否符合标准;看户功能区是否完善;看结构是否牢固;看有没有坚持“三议”群众工作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同时,按照“五改三建”(改危、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建园<小庭院>、建场<小养殖场>、建路<入户路>)的标准同步推进危旧房改造,做到生活设施与生产功能配套,安居措施和致富产业同步。

第四,实行城乡一体供水,让户户吃上“安全水”。

×县是红色盐乡,地下水含盐量高、重金属含量高,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现象十分普遍。

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是当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为此,他们把城乡一体全域供水作为治本之策,建立“项目资金+财政补助+社会融资+群众自筹”多元投入机制,整合资金*亿元,依托水库“三大饮水源”,建成×个大型制水厂,铺设*条供水主干线,形成了“三源六厂九线+N”的城乡一体全域供水体系,并建立“城乡水务有限公司+片区供水服务中心+乡镇供水服务站+村用水户协会+水管员”的五级管护体系,实行政府补贴贫困户每户×元的政策,减轻困难群众入户安装费用负担,实施贫困户饮用水限价和逐步同价政策,所有农村群众都吃上了与城里居民一样品质的自来水。

这一举措让全县广大群众深为感动,极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第五,构筑“五道医疗防线”,让人人都有就医保障。

一是基本医保防线。

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由县财政按最低档次全额代缴(每人每年×元:基本医保×元、大病保险×元、补充医保×元);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控制在×以内,县城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住院报账比例分别×、×,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

二是大病医保防线。

由新农合基金出资,统一为贫困人口购买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医疗费用个人支付×万元补贴×,×万—×万补贴×,×万—×万补贴×,×万以上补贴×。

三是补充医保防线。

基本医保和大病医保报销后,合规费用累计超过×元的,再按×、×比例报销。

四是民政救助防线。

新农合、商业保险报销后,个人支付仍然较高的,按照“剩余医疗费用×、全年最高不超过×元”标准,给予民政大病救助。

五是爱心基金防线。

经过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和民政大病救助后,个人负担费用仍超过*万元的,由爱心基金再补偿剩余部分的×。

201*年,全县贫困人口医疗总费用×万元(县内×万元),县财政补偿×万元(县内×万元),总体补偿率×(县内×)。

第六,注重激发群众活力,实现物质精神双扶贫。

×县高度重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村落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明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令人叹服。

一是推行“三议”群众工作法。

对贫困户确定、到村到户规划、扶贫项目实施等,一律实行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做到全过程公开,变“代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二是开展“干群一家亲”活动。

把“干群一家亲”活动作为红线贯穿始终,以“察民情、解民难、保民生”为主题,常态开展家访住夜、代办服务、扶贫济困、义工服务、送医进村、法律服务进村等“十大惠民行动”,以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作风,带领群众打响了一场脱贫摘帽的全民战役。

201×年以来,全县×万多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累计为贫困户和弱劳户提供抢种抢收等义工服务×万人次。

三是开展“五大专题教育”。

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村、“四好”星级示范户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和脱贫光荣的自尊教育“五大专题教育”,大张旗鼓宣扬“懒惰致贫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的理念,形成了“户要干净、村要整洁、人要勤劳、心要感恩”的鲜明导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