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教案:
《蜀相》
高二语文备课组陈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采用点拨法,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成就了不少英雄。

而三国英雄也历来成为诗人们笔下所称道所景仰的人物。

问:大家结合我们曾经学过的诗句思考一下,苏轼推崇哪位三国英雄?
推崇周瑜和曹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赤壁赋》)
问:辛弃疾又崇拜哪位三国英雄?
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孙权、周瑜和曹操,三国还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被唐代大诗人杜甫以及很多后人所仰慕的,这个英雄人物是谁呢?
诸葛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来感受一下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又寄予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二、学习要求: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

三、知人论世,了解诗人。

1、作者简介:
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
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四、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希望大家读清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指导:七言律诗节奏:
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X X一X X一X X一X 2221
X X一X X一X一X X 2212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
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
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
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五、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许多专家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

我认为,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答: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6、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