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十里铺小学朱改琴[摘要]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板书将越来越“高级”,在教学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结合小学生的感知、记忆、教学参与等特征,设计板书时应注意以下原则:目标明确,内容精要,把握重点难点;揭示结构,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中心;书写规范,端正示范,学生适当参与板书。

[关键词]明确精要结构脉络规范示范板书,是教师在课堂黑板上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符号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有人认为,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板书会逐渐“过时”,甚至淘汰。

也有人认为,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板书将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朝着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而设计。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哪一种对呢?我国板书学的首创人、板书设计专家王松泉教授认为是后者。

理由有二:一是板书无法取消,板书设计是制作现代化教具、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图示录像等的基础。

二是板书不可取代,教学过程中有不少随机性、灵活性的板书仍然需要“手工操作”。

《教育学》中指出:“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

但是也许就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以致往往被忽视或使用不足。

”同时指出,板书图示“几乎可以服务于无限的目的”。

板书为何会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1)直观教学原理。

教学需要利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板书教学可以通过黑板、投影、录像中的文字、图像演示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们识别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

语言描述需要秒;线条图画需要秒;黑白照片需要秒;彩色照片需要秒;直接看实物需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板书图示,图表图像等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材料时,采用直观的手段,能够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从而加深理解记忆。

人脑对图像的记忆能力比对文字的记忆能力强得多,而且保留的时间也长。

据研究估计,人脑中储存图像的记忆量约是文字的1000倍。

板书正是运用图像等直观手段使抽象的学习材料形象化,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感知原理。

实验研究表明,对同一事物,看一遍比听一遍所接受的内容要多倍。

学生单凭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65%,而运用线条图像感知的相互结合,有助于提高感性认识的精确性,从不同角度去感知事物的不同特征,并且促使耳目口手脑等并用,对事物获得正确而完整的认识。

假如学生在上课时先是把心理活动指向教师的口授,那么当老师板书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不自觉地指向板书内容。

这时,板书正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符号、图表和不同文字体作为刺激物,并借助变化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利用板书诱导、设问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逐步引起兴趣。

另外,板书还有利于揭示观察顺序,即所谓的“结构”,便于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对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

既然板书在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就应该恰当地运用板书技能,以体现板书原则,实现板书以下功能。

一.目标明确,内容精要,把握重点难点目标明确,是设计出正确板书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目标”,是指课标规定的教学要求。

它落实到某一篇课文,是指具体的一篇课文所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在本单元、本册,乃至本年级、整个小学阶段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它只是板书目标的整体宏观要求,而事实上,在处理具体的教材时,落实到某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往往是单一的,鲜明的,落实到某一课教材的教学要求也只能抓住其主要方面。

因此设计板书时,就应该在统观全局之下,抓其关键,突出重点,而不应该面面俱到,白菜萝卜通通罗列。

板书不能“多”书,而要“精”书。

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集中出那些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的内容,书到点子上,高度浓缩,求其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为名家名篇,内容好,技巧高脍炙人口,丰富多彩的东西值得讲,可以讲的自然很多。

然而,我们教学是一个目标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必须受到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制约,不能随意伸张或面面俱到,抓住教材的重要内容,关键问题,作选择性的有效讲解。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讲”。

因此,板书作为口头讲解的书面标志,自然就更要求“精”了。

这是板书的主要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特点。

正确而精要的板书,能够使学生更有效,更直接地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是课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一幅板书设计: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贪→贪→贪→贪→贪== ?==〉结果要要要要要还木→木→当→当→当→是盆房贵女女破妇王霸木王盆整个板书写了五个越来越大的“贪”字,这五个“贪”从小到大排列在一起,能产生立体感和新奇感,引起学生遐想,进而在美的享受中体味课文的深层含义。

在五个“贪”的变化中含蓄而又强烈地展示出老太婆的贪欲的膨胀。

起先,老太婆只要一个新木盆,接着要木房,之后要当贵妇,当女王,最后竟然要当女霸王,让一切都听她的。

贪心最后达到如此地步,结果会怎样呢?板书中用一个“?”形象地揭示了课文包涵的哲理:贪得无厌终将得到什么呢?必然是一无所得。

这样一幅板书正确地体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哲理。

精要地揭示文章的主要脉络只用了五个越来越大的“贪”字,不断庞大的贪心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板书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二.揭示结构,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中心。

每一幅精心的板书设计,都有一定的结构,这结构大多是根据课文本身的结构来设计的。

一般来说,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章以逐步展示人物性格为思路,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常以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思路;状物的文章以描摹物体性状为思路;写景的文章以景物层次的显示为思路;说明文以阐明事物特征、性能、作用为思路;议论文以揭示论述中心论点为思路。

板书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是文章结构形态的简缩,因此,设计一幅板书,教师可根据具体课文具体分析,合理设计板书,做到层次分明,各层次间注意逻辑联系,布局井然有序。

总之,板书的图示结构与文章的组织结构要有机吻合,让学生“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

否则,板书就如同盲人骑瞎马,路线不清,怎能帮助学生顺藤摸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脉络清晰的板书,能起到引路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整体以及教学的思路;了解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过程。

这样的板书,不仅便于学生记录,掌握知识内容,帮助记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更快捷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如《小猴子下山》的板书设计:小猴子下山回家——→小猴子下山——掰→扔玉米↑空↓摘跑兔子←追——扔西瓜←摘——扔桃子这则板书分别展示了小猴子瓣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和空手回家的五个镜头。

这样一则板书可分为三个层次辅助教学。

如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下山走了哪些地方?在归纳时勾画出小猴子下山的线路图,小猴子下山之后分别到了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路上这四个地点,在这四个地方出现了四样东西,教师分别板书“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接着教师问:小猴子对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各是什么态度?在归纳时进行第二次板书,将原来的板书略作改造,写下“瓣”、“摘”、“摘”、“追”四个动词。

通过这四个动词,把小猴子因为喜欢因为又大又多的玉米,所以要“掰”;因为喜欢又多又红的桃子,所以要“摘”;因为喜欢又大又圆的西瓜,所以要“摘”;因为喜欢蹦蹦跳跳的小兔,所以要“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示了小猴子面对各种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接着教师又问:小猴子下山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在归纳时进行第三次板书,写下“空”和三个“扔”、一个“跑”。

这时候,小朋友们都懂得了,小猴子下山抓这个丢那个,做事不专心,最后只好空着手回了家。

这样结构清晰,层次井然,又不断给学生以新奇感,印象自然就更加深刻了。

三.书写规范,端正示范,学生适当参与板书教师板书,要写正楷字,要求笔画工整,笔顺正确,结构匀称,美观娟秀,对学生的书写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漂亮的板书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荣获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的上海吴淞区教师进修学院钱沛云在回忆老师引领他敲开书艺之殿时,有这样一段话:“记得第一堂课,他在黑板上流利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那三个粉笔字结构宽博,笔力遒劲,顿时吸引了我,我和邻座几位爱字的同学不约而同地交换了眼色,那是在赞叹:啊!写得多棒!他就是教我们的老师啊!在我们眼里,这几个字仿佛无形中为教师增添了一种美感。

”从这以后,钱沛云的模本不仅只是手头一本字帖,而是经常把目光对准黑板看老师的板书。

可见字写得美观大方,在学生中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此外,教师板书时身子要左侧,不能挡住学生的视线,让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小学生)看清楚这个字是怎样一笔一划写的,它的笔顺是怎样的,字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端端正正地写下来,教师在黑板上不慎写错的字或者故意写错的字,要用板擦擦去,不要用手抹,以利于培养学生爱整洁的好习惯。

端正严谨的书写是一位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学生耳熏目染,也有利于引导和训练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当然,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来,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板书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可以想见,当学生看到自己参与“创作”的“艺术品”出现在黑板上,课堂气氛会是多么地融洽、生动,把自主和合作交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这样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有味道。

这样精心设计出来的优秀板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启迪学生思维的窗口。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思路;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假如说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片段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那么精心设计的板书就是串成这颗颗珍珠成为一条项链的线,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

[参考文献][1] 李福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 王松泉《板书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3] 王世臻《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及应用》山东教育出版社[4] 徐根荣《小学语文一课多式教案点评丛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5] 刘显国《板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