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班级:110511学号:110511113:金明月2014年1月3日【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需的增加上来,才能真正实现惠国惠民国策。
凯恩斯认为,短期影响个人消费的主观因素比较稳定,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
但是大家都知道,收入的变动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原因。
尤其在短期,有时边际消费倾向可以为负数,即收入增加时消费反而减少,收入减少时消费反而增加;有时边际消费倾向会大于1,即消费增加额大于收入增加额。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
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客观的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社会的消费量取决于期居民的收入数量、客观环境及社会成员的主管需求、心理倾向和社会的收入分配原则等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这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
本文利用2011年的数据,选取了居民可支配收入、CPI、财政支出、GDP 四个因素分析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旨在说明其中的相互关系,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消费收入 CPI GDP EViews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
我国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特别是对于如何启动需,扩大居民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假定了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也称为绝对收入消费函数。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该假说的基本思想是,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储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短周期阶段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了。
当期收入和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决定当期消费。
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示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水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3、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
年轻和中年时期阶段,老年时期是退休以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
进入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
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
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不变的。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认为,要正确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就必须严格区分两种收入:一种是暂时性收入,另一种是持久性收入。
与之相适应,消费也应该区分为暂时性消费和持久性消费。
暂时性收入是指瞬间的、非连续性的、带有偶然性质的现期入,如工资、奖金、遗产、馈赠、意外所得等等;而持久性收入是与暂时的或现期的收入相对应的、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它实际上是每个家庭或个人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是消费者使其消费行为与之相一致的稳定性收入。
至于这个持久期限究竟长到何种程度,弗里德曼认为最少应是三年。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思路按支出法测算的国生产总值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项。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项。
居民消费又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
为此本文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国务院所确定的十项措施列出了四个相关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得到相关模型并结合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居民消费支出: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
国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因此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指反映一定时期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税收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
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居民是否购买该物品。
我们研究价格对消费的影响是通过价格指数来实现的。
因此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动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动。
四、计量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一)模型建立《中国统计年鉴2012》为资料来源,使用了2011年各地区的职工工资总额、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财政支出,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
建立以下模型:Y I =β+β1X1+β2X2+β3X3+β4X4+μ其中,Y--居民消费支出;X1-----国生产总值;X2------职工工资总额;X3----商品价格指数;X4----财政支出;(二)模型回归用Eviews软件,对此模型进行回归,从表2实证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YI=-13471.82+0.203399X1+0.568603X2+124.8914X3+0.620175X4 (17128.46 ) ( 0.036109) ( 0.276214 ) (165.4228 ) ( 0.306666) T= ( -0.786517 ) (5.632848) (2.058556 ) (0.754983 ) (2.022316)F=163.4583 D-W=1.6002482r=0.961755 2r=0.955872 该模型R2=0.9618,调整的R2=0.9559,F=163.4583,整体拟合优度高,明显显著。
但是当α=0.05时,X2、X3、x4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中线性。
(三)多重共线性检验计算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其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
可看出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推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法,来检验并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分别作y对x1、x2、x3、x4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以加入x1的方程可绝系数最大,以x1为基础,顺次加入x2、x3、x4。
结果如表5。
查表得t0.025(31)=2.042 经比较,加入x3的方程可绝系数有所改进,但t检验不显著,因此应剔除x2、x3、x4只保留x1。
作出X1的方程的回归结果为表6。
回归模型为:Y = 229.4 + 0.311X1(四)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表7)由表作White检验,得结果如下,nR2 =22.264,而查表得临界值Χ2(5)=5.99。
因为nR2 =22.264>Χ2(5)=5.99,所以,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异方差性的修正(表8)修正后的模型方程为:Y = -44.349 + 0.349X1T =(-8.700) (40.056)R2=0.982, DW=1.755 F=1604.522对模型再次进行white检验结果(表9):取现在水平a=0.05,由于nR2=1.006<5.99所以不存在异方差.(五)自相关检验Y = -44.349 + 0.349X1T =(-8.700) (40.056)R2=0.982, DW=1.755 F=1604.522在0.05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可知,dl=1.352 du=1.489,DW>dU,说明不存在自相关。
最终模型表明,国生产总值每增加一单位居民消费支出就会相应增加0.349个单位。
五、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知道GDP总量对各地区的消费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由此也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显著影响,既而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失衡,使我国地区贫富差距悬殊。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各方面的优势,我取了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战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取得辉煌成就,而在此期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