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874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自考考试大纲

00874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代码:00874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是为了让自考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掌握其教育方法,培养和检验考生有关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运用有关知识教育学前特殊儿童能力的一门课程。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从广义的特殊教育理念出发,主要包括了各类在学前期常见的特殊儿童及其教育,主要有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的教育和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有关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教育方法的问题。

本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的国际化趋势,让考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弄清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普通学前教育环境中不同类型特殊儿童教育的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正确、恰当地分析学前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提高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与《学前教育原理》、《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及《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等课程密切相关,又有所侧重。

本门课程侧重于提供学前特殊儿童心理特征与特殊教育需要、教育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与内容。

包括特殊儿童感知——运动、语言、能力、智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特殊性及教育内容与方法,特殊教育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当然,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又表现出差异性,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必须服从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大系统。

因此,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学习和研究本门课程。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论,正确看待与认识普通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树立全体儿童共同发展的新教育观念。

2.学习和掌握正确评估儿童特殊需要的方法,树立个别化教育的观念,掌握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3.学会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帮助特殊儿童实现个别化教育,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提供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本章探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进而阐述国内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形成有关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二)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第二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

任何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存在,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三)社会效益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的,与整个社会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

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特殊儿童教育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

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特殊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

当代特殊教育的一体化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的独立系统,促使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了变革。

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

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

(三)整合教育的趋向。

受当代儿童学习和儿童教育理论的影响,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

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

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一)学前特殊儿童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学前特殊儿童的主要类别。

(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考核要求(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1.识记:学前特殊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个别差异、特殊需要。

2.领会: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3.简单应用: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4.综合应用: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的变化看当代有关特殊儿童教育认识的发展过程。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1.识记:发展性不利、补偿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

2.领会: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3.简单应用: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4.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1.识记:早期干预、回归主流、全纳性教育。

2.领会: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3.简单应用:比较回归主流一体化融合教育与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

4.综合应用:从特殊儿童教育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包括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的教育,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

学前儿童中有一部分儿童因各种原因导致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以及身体疾病。

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其加强教育意义重大。

本章要求了解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病弱儿童的概念,了解导致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脑瘫、癫痫、哮喘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掌握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病弱儿童的各种心理、行为特点,学习对视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和各种病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

学前儿童的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因素造成。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的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二)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是:视觉丧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能力强,想像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问题较多,有超自尊现象;动作发展方面,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鉴别主要有简易筛查的方法以及视力测查法。

(四)对学前视障儿童的教育干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多感官协同、自然性、安全性、全面性、持久性等原则;特殊教育内容包括感知机能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及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特殊教育方法包括综合多种感官法、表象指导法、愉快学习法、试误法、及时反馈法、实践法等。

第二节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持生理学观点的人强调听力损失的可测程度,听力受损达到无法听见某一强度或强度更高的声音称为登,其他听力受损则为重听,常用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持教育观点的人经常使用“学语前耳聋”(4岁前)、“学语后耳聋”(4岁后)。

学语前耳聋是指儿童在出生时,或者言语和语言发展之前就出现的耳聋;学语后耳聋是指在自然学会说话和语言之后出现的耳聋。

(二)听觉障碍鉴别有纯音测听法、言语测听法以及一些用于幼儿和不易测验儿童的测验方法,如反射测听法、受激反应测听法、游戏测听法以及一些有儿童特点的仪器测试法。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包括:1.言语与语言发展。

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很明显。

2.认知与思维。

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迟滞,在很长时期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3.社会化发展。

听觉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

听障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对听觉障碍儿童最重要的是进行早期干预。

目前早期干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教育。

听觉障碍干预有两个基本观念,一是回归主流观念;二是整合教育观念。

进行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是要做到尽早发现听障问题,尽早佩戴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进行师资培训。

听觉障碍儿童最大的障碍是与人交流困难,语言训练包含以下内容:听觉训练,发音练习,语言理解与掌握,语言能力评估。

听障儿童适合在小集体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教学模式,并要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

还要特别重视数学,教育难度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听障儿童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准备。

教师对听障儿童要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有所保证。

第三节学前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一)病弱儿童概述1.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