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之我见

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之我见

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之我见【摘要】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在新形势下应当注重倡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小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和飞扬起来。

而要想使音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使学生从心底接受并认可,或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文即从音乐的重要性出发,来探究如何做好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方式;改革;发展;多样性;完善音乐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写照,是人们调节情绪的途径,甚至是感情的寄托。

欣赏音乐的人能够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与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欢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激昂的音乐能使人振奋,庄严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的自豪感和神圣感,悲伤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宁静的音乐能改变人们的心境。

音乐欣赏的这种情感调节功能对于改变人的情感状态,保持积极的情绪特征十分有效。

小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变化的前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达到调节自己情绪的目的。

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鼓舞士气、丰富想象,还能够塑造人的良好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心理包括个性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意识倾向中有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

经常欣赏音乐可以产生审美的需要和创作美的动机,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欣赏音乐还能丰富人的理想,改变人的价值观念。

从《音乐课程标准》指导大纲来看,音乐教学新标准可以说是多少年来被应试教育掩盖下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对在传统的基础音乐教学中,应试倾向严重、脱离实践的弊端的导航。

它强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正确的、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对音乐教育本质的回归,课改使基础音乐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有利于音乐素质教育的实现。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中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借助课程改革的平台,更新教育理念,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失时机地努力挖掘自身的好的教学方法,注意吸收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新时代的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而空前繁荣,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之相应的,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美”起来。

这种“美”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并自然得流露出对这种“美”的身心的体验。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

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

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

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要想适应各个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真正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合理选用音乐教材,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通常,因为个体存在的巨大差异和每个地方的文化氛围的不同,音乐教材不一定会适应所有学生的教学需求,很多地方的民歌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没什么意义。

因此,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以及地方特色认真选择。

音乐教材的选择必须是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乐,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有了自主的参与,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音乐课改教材即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由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填鸭式”教学,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传统音乐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的生理、心理及音乐学习规律,一味地追求音乐技能技巧的灌输;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一味进行高难度系统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生活的时代特征,一味强调音乐的德育价值;忽略音乐的审美体验性特点,一味进行言语的说教。

填鸭式教学使音乐课程失去审美性、艺术性和创造性,而启发式教学则是变灌输为引导,变强制为诱发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给新课程音乐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匹配,并重视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促进其兴趣、情感、意志、创造力等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音乐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有想上音乐课和更想唱歌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愿学、乐学。

因为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

否则再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练,呆板的重复。

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的进步,很多家长还会为学生补报学习班以及购买各种乐器进行学习。

那么,在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带头作用,一方面使他们所学得到巩固和锻炼,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被老师“填鸭”的心里抵触情绪减轻,增加趣味性和主动性。

此外,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以让他们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例如,在让学生欣赏音乐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为乐曲取名,根据音乐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理解和领悟音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歌词、谱写续曲、动口吟唱、乐器演奏,甚至是用舞蹈、朗诵歌词等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二次创作,让学生既能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又能充分体味作品的准确外延。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听后感或音评。

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一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写出听后感或音评,让学生把音乐所传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的。

最后,学校应提倡开展音乐实践。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合唱节、音乐会等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实践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让其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促进成材,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完善人格三、由认知式转变为情知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往的音乐教学大多只是对书本上内容的照搬硬套,学生们对其只能是死记硬背,而起不到理解、消化甚至从中汲取营养而创造出新成果的教育作用。

课改后我们应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更密切的联系起来,增加其对音乐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

将音乐与表演或者游戏相结合,会给音乐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符合小朋友对于趣味性的高要求,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

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

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

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音乐和歌词能使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音乐和歌词的理解越深刻,想象就越丰富。

音乐和歌曲所唤起的想象,不仅能够提高人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升华人的情感和思想境界,能够使人感到生活的充实,现实生活的美好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达到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工作、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教育目的。

例如: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学生边听边跟老师做硬肩、笑肩、弓箭步、挤奶等动作,通过肢体语言,尽情想象辽阔的草原景色。

再例如:五年级欣赏《快乐的啰嗦》。

当学生分段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基本情绪,民族风格之后,其设计环节是:边听边讨论。

这首乐曲让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彝族人民在过火把节。

有的说,美丽的彝族姑娘围着篝火,跳着欢快优美的舞蹈等等。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在愉悦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四、由单一式转变为综合式,完善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机制音乐的学习本身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仅仅是凭借歌词记得是否牢固或者旋律把握是否到位来给学生打分,不免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其产生反感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