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 肾的排泄功能

第8章 肾的排泄功能

9
一、概述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 滤过 2.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 收 3.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分泌
10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 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 时,血浆中 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 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 小囊形成 原 尿 的 过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程。
11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 刺抽取液体分析 发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 浓度与血浆基本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一致,而且渗透压 水 900 980 960 1.1 微量 0 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蛋白质 80 葡萄糖 1 1 0 Na+ 3.3 3.3 3.5 1.1 近似。 Cl3.7 3.7 6.0 1.6
原尿=血浆的超滤液
K+ 尿酸 尿素 肌酐 氨 0.2 0.2 0.02 0.02 0.3 0.3 0.01 0.01 0.001 0.001 1.5 0.5 20.0 1.5 0.4 7.5 25.0 67.0 150.0 400.0
12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1.组成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白 蛋白质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 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 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 段。
16
(三)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
1.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⑴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两肾原尿量 ml/min/1.73m2 =125ml/min/1.73m2 = 180L/d/1.73m2 ⑵测定方法:用测定菊糖的血浆清除率代表GFR。 (见本章第六节)
●由图可见:三条曲线分别代表
不同肾小球血浆流量(RPF)时血浆胶 体渗透压(COP)上升的斜率。 曲线A: RPF↓→ COP↑速快 曲线C: RPF↑→ COP↑速慢 曲线B:≈正常RPF时COP↑速 结论: RPF快→COP↑速慢→滤过平衡位 臵近出球A端→GFR↑;反之则GFR↓。
20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 血浆胶体 Cap.血压 – 渗透压 – 囊内压 = 有效 滤过压 → GFR → 尿量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如:结石、肿瘤
19
3.肾小球血浆流量
●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
管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 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臵决定着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
尿素
Na+
33
●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尿素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但能以Na+∶2Cl-∶K+ 同向转运体方式的继发主 动转运。
H2O
Na+ K+ Cl-
细胞内
Cl-
K+ Na+
尿素
Na+
34
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一)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Na+的重吸收 ⑴重吸收的机制:是主动重吸收过程。 ①远曲小管初段:Na+在管腔膜由Na+-Cl-同 向转运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 出细胞而被重吸收。Na+-Cl-的同向转运可被 噻嗪类(thiazide)利尿剂所抑制。 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Na+在管腔膜主要 通过主细胞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 周膜由Na+ 泵泵出而被重吸收。管腔膜的Na+ 通 道可被氨氯吡咪(amiloride)抑制。
外层
中层 内层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13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 透性不同:
<2.0nm能自由通过
Ⅰ半径
2.0~4.2nm能部分通过 >4.2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如 :Hb 的 分 子 量 为 64000本可通过,但在血浆 中与球蛋白结合成复合物 时则不能通过,∴正常无Hb尿;但当大量溶血时,游 离的Hb↑→ Hb尿。
(4mol/L) (150mol/L)
∴逆浓度差进行,故认为是主动的。
29
(六)葡萄糖的重吸收
1.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 2.机制:继发主动。
⑴管腔膜:
G与Na+ 依赖载体同向偶 联转运入细胞。

Na+
⑵管周膜:
G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进 入细胞间隙(单一转运)。
K+
葡萄糖
小 管 上 皮 细 胞 内
7
(四)肾的血液循环
1.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⑴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1.00∶0.25∶0.06 ⑵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⑶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 ①肌源学说 自身调节机制: ②管-球反馈
2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 循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 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 肾 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 脏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细胞旁转运:小管液中
的物质(H2O、Cl- 、Na+ →肾小管上皮细胞间的紧 密连接→组织间隙
23
肾的结构特征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肾 袢降细段 小 髓袢细段 袢升细段 管 袢升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24
一、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 (一)Na+重吸收机制: ⑴前半段:主动过程。
26
(三)H2O的重吸收
●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途径:①细胞旁路-紧密连接; ②H2O通道-上皮细胞。 ●特点: ①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收量始终为 滤过量的65~70%--定比重吸收。 ②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
27
(四)HCO3-的重吸收
1.机制:被动过程。 2.特点:
⑴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21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概 述
●重吸收: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摄回血液。
●分 泌: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
22
一、物质转运方式
1.方式 被动: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 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 (泵、转运体) 2.途径
跨细胞转运:小管液中
的物质→管腔膜→肾小管 上皮细胞→基侧膜→组织 间隙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 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 125/660×100% = 19%
17
(四)影响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⑴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尿中的G量与滤出的增多量相等 葡萄糖 时的G滤过量。
正常值:男性为375mg(2.68mmol)/min/1.73m2,
女性为300mg(1.67mmol)/min/1.73m2。
31
(七)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1.氨基酸的重吸收同葡萄糖。
微量蛋白质通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被重 吸收。
14
(二)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20+10)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15mmHg)
>0有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 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 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 质滤不出)。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5
(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皮质肾单位 数 量 体 积 多(80-90%) 较小 近髓肾单位
少(10-15%)
较大
A口径 A入∶ A出= 2∶1
袢长度 短
A入≤ A出
长 还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 少
A出后的 分布于皮质部 毛细血管 的肾小管周围 肾素含量 多
6
(三)球旁器
1.近球细胞: ● 入球A膜内的肌 细胞呈上皮样变, 内含分泌颗粒= 肾素; ●对牵张刺激敏 感≈感受器; ●肾交感N支配。 2. 致密斑: ●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细胞呈立柱 样变、斑状突起;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 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八章 肾的排泄功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概 述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