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一、考情分析本章的题型主要会涉及到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不会出现综合应用题,分值一般在6-7分左右。
二、前言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包括:1.信息的定义及特性。
2.管理信息的定义、层次及特性,尤其要注意三种管理信息的不同特点。
3.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
4.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5.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结构。
6.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7.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挑战。
1.1 信息与信息流【本节的重要知识点】1.信息的定义及特性.2.信息流的作用以及与其它流的关系.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技术、管理、社会组成为一体的结合物。
一、数据、信息的定义、二者的区别及信息的特性。
(识记)1.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
数据具有多样性。
2.信息:信息是加工以后的,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关于信息的几点解释:(1)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重要的资源。
(2)信息与物质和能源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
(3)《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标准化规范》: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
(4)香农《信息论》: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5)《控制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界,并且,在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内容的名称。
(6)西蒙:信息是影响人改变对于决策方案的期待或评价的外部刺激。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1)数据与信息是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2)这种关系是相对的。
即对一些人构成信息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些人仅是待加工的数据。
4.信息的价值(1)内容从三方面来衡量:1)正确性2)完备性3)相对性(相关性)管理层次分为三个层次,作业层(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
作业层的人员所使用的信息对于管理层往往是一种待加工的原始数据,管理层人员所使用的信息对于高层决策者也可能会变成待加工的数据。
(2)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提供相同的信息价值也是不同的。
现时性:所提供的信息关于客观事物最新的运动状态和性质的信息,而不是关于历史的一种信息。
(3)形式:形式是指信息的结构。
力度:是指信息的综合的程度,信息的力度不同,价值也不同介质:比如说信息可以在磁盘上保存,也可以打印出来,还可以显示出来,对于不同的人来讲价值也不一样。
信息具有价值,是因为:1)信息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源;2)信息可以减少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3)信息是企业制定计划的基础;4)信息系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5.信息的特性(1)真伪性。
即信息的准确性,是指信息能否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真实性是信息最基本的性质。
(2)层次性。
是指信息是分等级的。
一般分为战略层、策略层和执行层。
三个层次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
(3)可传输性。
是指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快速传输和扩展。
(4)可变换性。
指信息可以转化成不同的形态,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5)共享性。
指信息不具有独占性。
6.信息的分类(1)以认识主体为依据分类:客观信息(认识对象的信息)和主观信息(经过认识主体思维加工的信息)(2)以信息的真实性为依据来分类:真实信息、虚假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
(3)以信息的运动状态为依据来分类: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半连续信息。
(4)以信息的应用部门为依据来分类: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等。
(5)以信息的记录符号为依据来分类: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等。
(6)以信息的载体性质为依据来分类:文献信息、光电信息、生物信息等。
二、信息流.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四流”(1)物流。
指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的过程。
(2)资金流。
是以货币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
(3)事务流。
是指企业在处理内部或外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经营管理行为的过程。
(4)信息流。
除去物流、资金流、事务流的物理内容以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流的作用(1)伴随着物流等其它流的产生,都有与之对应的信息流产生;(2)信息流还反映了其它流的状态,并且对其它流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3.信息流和物流的关系:(1)信息流反映了事物的属性以及关系。
信息流与物流构成了一一对应关系。
(2)物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则有反馈功能。
(3)企业通过反馈信息使企业中的物流有条不紊地流动。
(4)受信息采集和传递方式的影响,信息流滞后于物流。
1.2 管理信息与企业信息化【本节的重要知识点】1.管理信息的定义及特性;2.管理信息的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区别;3.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一、管理信息的定义和特性1.管理信息的定义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收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明确意义后所产生的对其后的企业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
2.管理信息的特点(1)信息量大。
(2)来源分散。
内部、外部(3)加工方式多样化。
包括记录、核对、分类、检索、合并、传输、存贮、输出等。
3.管理信息的分类(1)按来源分:内源信息和外源信息。
内源信息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如原始记录、定额、指标、统计报表和分析资料等;外源信息是从企业外部环境传输到企业的各种信息,包括来自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金融部门、有关信息服务中心国内外市场供货单位、销售单位等的信息。
(2)按信息的性质来分:常规性信息和偶然性信息。
常规性信息又称固定信息,它反映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按统一程序或格式重复出现和使用,而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职工的工资;偶然性信息又称突发性信息,是反映企业非正常事件的无统一规定或格式的非定期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波动。
常规性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依据;而偶然性信息对企业进行风险决策有重要意义。
1.管理信息的层次: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1)战略信息:又称决策信息,是关系到全局和重大问题决策的信息。
战略信息主要用于确定企业组织的目标;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经营理念;制定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等。
例如:产品投产、停产;新厂址选择;新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的信息。
(2)战术信息:又称管理控制信息。
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经营过程控制所需要的信息。
例如:月计划与完成情况的比较信息、库存信息等。
(3)作业信息:是反映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
作业信息用来解决经常性的事务问题,与组织日常活动有关,并用以保证切实完成具体任务方面的信息。
例如:每天统计的产量、质量数据;工资单等信息。
2.三个层次的管理信息之间的区别信息化: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得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使用和相互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现代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1.3 系统与系统方法【本节的重要知识点】1.系统的特性;2.系统方法的要点;3.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组成;4.两种不同的系统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定义有很多种,基本上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但是不是随便一个什么样的集合都可以构成一个系统,这里面体现出系统当中各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而且每一个系统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某些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由一些要素或元素构成的,一般我们在认识一个系统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系统到底是由哪些元素来组织的,另外一个就是这些元素之间会有相互的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决定了一个系统的结构。
有的时候也可以把一些元素组合构成一个子系统,那么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这个系统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以后我们要认识一个系统、理解一个系统、描述一个系统最关键的就是要搞清楚这个系统到底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可以是子系统,也可以是某些具体的元素。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搞清楚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互关系。
搞清楚这两点,就可以基本上把这个系统的一些要素抓住,但是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它要跟它的外界的某些实体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我们在系统和系统之外做了一个假想的线,而这个假想的线我们称之为系统的边界。
那么在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跟这个系统进行一些物质能源和信息交流的这样一些实体,我们把它称之为是系统的环境。
所以一个系统不光只研究它们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把它的范围也就是边界要确定下来,而且还要研究它的外部环境跟这个系统本身到底有哪些相互的关系。
2.系统的特性(1)层次性。
复杂的系统通常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又可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构成一种层次关系。
注意:不是任何一个系统它都具有这种明显的层次性。
(2)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原理;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3)目的性。
任何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或达到某些目标。
(4)相关性。
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5)边界性。
定义和描述一个系统的特征形成了系统的边界。
系统与位于系统边界之外的环境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即是一种认识问题、认识系统的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是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1.认识的方法。
认识系统,就是要认识系统是由哪些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关于信息系统开发的很多方法中,涉及到两种非常典型的开发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结构化的方法,另一种是流行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两种方法在认识一个系统的出发点不一样。
结构化方法认为,构成一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是过程,而面向对象的方法则认为,构成一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对象或者类。
2.分解方法。
体现了一种“分而治之”的思想。
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通常采取的策略就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各个子问题,如果把这些子问题都解决掉了,再把这些子问题组合成一些大问题。
这种思路基本上体现了一种“分而治之”的思想。
总的来讲,系统方法体现了一种认识系统的一种思路,也体现了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3.系统方法。
(1)考虑系统的整体性。
(2)考虑系统组成部分的内部关系和协同作用。
(3)考虑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三、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组成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系统,它具有了一般系统所有的特性,也有它的一些组成部分,有它的目标或目的,只不过它是用来进行信息处理的这样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