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管理与库存管理控制

供应链管理与库存管理控制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供应链下后勤治理系统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供应链下后勤治理系统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3)1.3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5)第二章供应链治理的基础理论 (8)2.1供应链治理的概念及运营机制 (8)2.2供应链治理的基础理论 (10)第三章后勤治理系统的分析 (14)3.1后勤治理的形成、概念及研究内容 (14)3.2供应链下后勤治理的战略框架 (15)第四章企业后勤治理系统的构建及实施 (21)4.1后勤资源治理打算 (21)4.2清华大学无线电厂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22)4.3企业后勤治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模块功能讲明 (23)第五章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32)5.1供应商选择评价的遵循原则 (32)5.2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5.3常见选择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37)5.4层次-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模型 (46)5.5模型应用分析………………………………………………………….52第六章供应链下的库存治理与操纵 (60)6. 1 供应链下的库存治理 (60)6. 2 供应链后勤治理中库存操纵模型 (61)6. 3 双供应商之间的定单分配模型 (66)结束语 (72)参考文献…………………………………………………………………… (7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供应链下后勤治理系统研究问题的提出一、市场竞争的新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市场竞争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并有了新的特点,要紧表现为: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产品品种增多,产品质量、交货期要求更加严格,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提高等。

如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适应市场的新特点,合理有效的组织物流、信息流,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是当前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的进展现代信息技术为后勤治理系统提供了便利条件:Internet/Intranet 网络使跨企业的无缝合作成为现实;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商务(EC )使定单的传递安全、快捷、方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和多媒体技术改善了企业内部的合作,缩短了提早期;物料需求打算(MRPII )和准时制(JIT图1-1 Internet/Intranet 下信息供需实现方式三、库存严峻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的现状通过近几年经济高速进展的积存,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全然转变,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

在此期间,受国际经济环境(世界性产品积压造成我国出口受阻、进口增加,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企业自身素养(人员知识结构低下,市场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和供销治理水平(信息闭塞,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不紧密等)的阻碍,造成了产品的大量积压,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1:表1-1 我国工业企业1991年至1996年产值、库存表单位:亿元由上图表能够看出,我国库存商品的积压越来越严峻。

一般来讲,若经销商的库存增加,他们就会减少对生产商的订货量,这种订货量的减少或生产商库存过高势必会导致生产量的削减,从而对原材料供应商产生阻碍,最终引发企业裁减职员、下岗、停工停产等恶性后果。

由此带来的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和对市场的缺乏信心会引起库存的进一步积压,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先进的后勤治理系统对企业减少库存积压,合理组织安排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阻碍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图1-2 1991-1996年库存状况对比图1999年,中美、中欧相继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协议,为中国正式加入WTO迈出了关键一步。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要求企业采取全球化策略,开展跨国经营。

像荷兰飞利浦(Phillip)本国外销售额所占比例为94%,本国外资产所占比例为85%;而美国IBM分不为59%,55%。

另外,科学技术的高速进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后勤治理系统对提高系统柔性、适应内外环境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供应链治理方式的内在要求供应链治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淌,如定货单、加工单等)和反馈的物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流淌,如提货单、入库单、完成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模式。

传统的治理模式存在采纳单级库存;缺乏供应商的评价监督体系;供、产、销系统脱节,各自为政等多种弊端。

供应链治理要求从与生产产品相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物资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

这就需要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紧密合作,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领先的生产打算与操纵系统以及组织重构等。

后勤治理是供应链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要求后勤系统具有和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做到准时交货、提高交货可靠性、提高响应性、降低库存费用等,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适应性。

本文所研究的后勤治理系统,在物料的采购与治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库存操纵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供应链治理方式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组织。

以上五个方面讲明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进行供应链治理模式下后勤治理的研究特不必要,具有十分宽敞的应用前景。

第二节供应链下后勤治理系统的特点及研究意义一、供应链下后勤治理系统的特点在传统治理模式下,企业后勤治理的目的是单纯追求原材料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最小化。

在供应链治理模式下,企业后勤治理着重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建立和在此基础上的双赢机制(Win - Win )以及企业的柔性和灵敏性,参见表1-2。

表1-2 传统后勤治理与供应链模式下后勤治理对比表从表中能够看出,供应链下的后勤治理模式要紧有以下特点:1、科学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方法。

供应商选择的成败是供应链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对供应商的选择应从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企业环境、质量系统四个方面进行考察,适宜的供应商必须具有较好的技术、较高的设备设施和治理维护水平、完善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可靠的信誉等条件。

2、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供应链治理模式下,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之间不在是松散的买卖关系,代之以互惠互利、共同进展的战略性伙伴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集成与优化利用的思想,实现了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表现为长期的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同意供应商参与到新产品开发中来,集思广义;建立相互信任关系,降低成本;频繁的信息交流等诸多方面。

3、有限源采购。

有限源采购是一种原材料或配件只从一个或有限几个供应商那儿进行采购。

供应链下的后勤治理中采纳供-需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上的有限源采购策略,一般供应商的数量为一到二个。

4、信息的共享。

信息共享能够使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幸免了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Bullwhip Effect)。

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进行的成本、作业打算、质量操纵等信息的交流对确保需方物料的按时、按质供应,增强供应方的应变协调能力特不重要。

5、先进的库存治理操纵方法。

传统的库存治理方法多采纳订货点法,库存补充的原则是保证在任何时候仓库里都有一定数量的存货。

而供应链下的库存治理为在资源治理系统(MRPII、DRP)基础上的供需协调治理,采纳多级库存操纵策略。

6、多形式运输手段。

供应链治理对供应商交货的准时性和可靠性有专门高的要求,交货的延迟和失误将直接导致生产的停工待料并造成延迟沿供应链物流方向传递,产生极大危害。

因此,后勤治理系统对运输路线和运输手段要求严格,现在专门多企业采纳建立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方法,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二、供应链下后勤治理系统的研究意义受长期打算经济的阻碍,我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产量,依靠扩大投资规模保持经济增长的粗放经营现象,大多在物资储运、库存治理、生产布局等方面比较紊乱,企业物流治理紊乱→生产成本增加→劳动效率低下→企业经济效益差,白费巨大。

研究供应链下的后勤治理系统,关于消除信息扭曲放大现象、减少库存积压、提高原材料供应的成套性、降低物流成本有着特不重要的作用。

1、消除信息放大扭曲现象。

通常,一种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要通过下列渠道: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当下游的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会溯流而上逐渐放大,这种现象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其产生缘故要紧为需求预测、批量订货、价格波动和短期博弈。

后勤治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的消除信息扭曲放大现象。

2、减少库存积压。

众所周知,库存积压的连锁反应将严峻阻碍企业正常运作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进展。

研究供应链下的后勤治理系统能够准确的把握市场的脉搏,及时地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产成品的积压。

同时,供应链下的后勤治理系统还能够通过加强同供应商的合作来消除采购过程中的种种白费,不断减少原材料和协配件库存。

3、提高原材料供应的成套性。

物料清单、物料需求打算、生产打算能够正确的表达何时、何地需要何种、多少原材料;信息共享机制将这些信息迅速反馈给供应商以便其安排生产、运输等。

如此,能够提高原材料供应的成套性,减少材料的白费。

4、降低物流成本。

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成本包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包装成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运输成本、治理成本和在途制品成本(运输途中制品成本)等。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消除了企业与企业的界限,供应商将原材料和配件直接运送给制造商,而制造商将产品直接运送给销售商,降低了采购和销售成本;网络传输的速度能够使销售商得到的用户需求信息及由此制定的生产打算和物料需求打算迅速传遍各节点企业,减少了原来存在于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因需求不确定性而建立的缓冲库存;统一组织的运输(运转中心、配送中心)打算和配送打算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供应商备货、制造商生产、销售商销售的相对并行完成能够缩短物流周转周期,降低在途制品成本;治理成本、包装成本也会随着物流环节的减少而大幅降低。

第三节供应链及其后勤治理的研究动态和本文的研究内容一、国内外对供应链及后勤治理的研究动态国外对供应链的研究能够追溯到80年代后期,它是“横向一体化”治理思想模式的体现,即企业只关注产品方向和市场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其他能够采纳业务外包形式,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