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恕俭的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教学相长0327 16:07::【专题讲座】:梁恕俭的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讲座时间】:2015届高考模拟3月9日晚八点——九点半(星期六)【讲座主题】: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主讲嘉宾】:梁恕俭【活动主持】:李安国【主持助理】:管东奎【讲座整理】:桑永彬【活动组织】:全国语文教师旗舰总群秘书团队【活动QQ群】:全国语文教师旗舰总群【一】主持人开场白【主持人李安国】:大家好,今晚很荣幸邀请到山东的梁恕俭老师为我们做一个关于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的讲座,先由梁老师讲讲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的问题,然后各位老师再提问与梁老师交流。
首先感谢梁老师为今晚的讲座做的精心准备,我相信这个讲座会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一次头脑风暴,会让聆听者感触颇深。
请让我先介绍一下主讲嘉宾梁老师。
嘉宾简介:梁恕俭,属牛,山东临沂人,1991年中师毕业,2005年开始北漂,2015届高考模拟起任《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培训师。
著有《行走在理想教育边缘》《角色教育》《每课一诗》,编有《问道课堂Ⅱ》《高效课堂100问》等。
下面首先请梁恕俭老师谈谈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
【二】正文【主讲嘉宾梁恕俭】:谈谈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和大家谈谈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两首诗诗一:复习迎考有感初一自测如高考,秣马厉兵争分秒。
闲课早已被瓜分,自习拼抢来辅导。
逼挤苦练恨不足,撬嘴硬塞恐不饱。
物极必反心虽好,赶鸭上架徒操劳。
诗二:自嘲教学无大难,心硬有威严。
讲义频频发,习题道道练。
生勤自补拙,师挤胜巧干。
再会扇踢站,排名必领先。
就是这两首打油诗,促使我放弃公职,开始北漂。
第一首诗描绘的是减负之前的畸形现象。
某校初一期终考试,可老师和同学们都紧张得如临高考,因为学校将根据考试成绩给老师排队(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成绩)。
文人相轻,不甘示弱,老师们只有把学校的压力变本加厉地转嫁到学生头上。
可怜那些初一学生,每天在校十几个小时不说,回家还有个多小时的家庭作业。
平常教学时拖堂现象时有发生,利用课间十分钟给学生辅导功课者大有人在,搞得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很紧张。
所以,迎考时的“秣马厉兵争分秒”就不难想象了。
其中,“师挤胜巧干”道出了太多的心酸。
在分数面前,挤能起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俗话说,熟能生巧,水多泡倒墙,题海战术自会使分数提高;其次,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多布置作业,学生自然没有时间复习其他功课。
相比之下,优劣分明矣。
道理如此简单,趋之若鹜者,竞相比“挤功”,学生疲惫不堪自不必说,体罚与变相体罚之苦,罄竹难书矣。
梁老师说:教书的最高境界是发动自学。
要做毕福剑,不做易中天。
前者是做平台,让大家展示表现;后者是成就自己,独占讲坛!接着梁老师又讲了青蛙和鱼的故事。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这时,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牛”的形象是——鱼牛: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启示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把鱼看成是学生,青蛙看成是教师,牛是教学内容,那么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
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1.学生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有效地学习活动。
3.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交流、对话中实现。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发展的时候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实现的,也就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鱼建构的牛的形象如果不拿出来和他人交流,无疑后果是可怕的。
这就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善于组织交流和对话,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所愿说出来,实现在改错中完善、在尝试中提高、在经历中发展。
以学定教,以学评教,课改就是颠倒”教与学“的关系。
高效课堂评价一节课,一般关注四个“度”,即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生成的高度。
除了这四个度,还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五个“一”,即一次精彩的展示、一次巧妙的生成、一次得意的发现、一次真实的感动、一次会心的微笑。
五个“一”和四个“度”可以简称“五四”,历史上的五四运动,其影响是划时代的,但愿“五有四度”的提法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评价标杆。
《看云识天气》卷及高层雨,晕华虹霞云。
看云识天气,晓光定乾坤。
三顾借东风,一智烧曹军。
海不纳百川,鹤咋立鸡群。
卷积高层雨”作何理解呢?原来,课文中介绍了8种云,分别是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如何快速高效地记住呢?梁老师以图解的形式,高效快速的教会学生记忆。
卷云和积云好记(下面画了横线),剩下的按箭头的指向(箭头的设计又有点对称性),很容易记牢。
这就是“纲要信号图示法”的好处。
有同学可能会问,“记住这8种云,有何意义呢”?“每课一诗”的后两联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诸葛亮“借”来东风,就凭着会预测天气这一点智慧,火烧了曹军。
海不纳百川,不能成其大;想要鹤立鸡群,就要勤学苦练;毕竟艺不压身,学无止境。
梁老师有给了我们一些听课建议:给记忆一个抓手;给理解一个铺垫。
让课堂时时追求创新。
我越发觉得”让课堂时时追求创新“非常重要!下面,我讲一下我的”每课一诗的做法与用意。
小说《驿路梨花》,我让学生用七律指出小说素材的时间先后,再读五律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并指出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通过对比,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
不然,空口无凭,抽象难懂,要多浪费许多时间。
补充一点:为什么要让课堂追求创新。
研究高效课堂,我越发觉得,课堂要时时追求创新,要注意生成,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探究发现中,去感悟,去提炼,去总结,去升华……当然,学生可能探究了半天,并无收获,但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打个非常不雅的比方: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探究本身就是“偷”,就是孩子好玩的“捉迷藏”游戏,即使“偷不着”,过程即是结果。
而好玩的捉迷藏游戏,目标总是不能轻易被发现的。
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寻找,就是学习。
我以具体一节课来讲一讲“诗意语文” 孤本独绝:且看撰稿人如何教“藤野”导入:想听老师唱歌吗!思考什么是“欲扬先抑”?既然是心存怀念,光写阿长的优点好不好?《阿长与山海经》歌词借用“想起老妈妈,如今在老家……”腔调,回忆长妈妈,欲扬先抑压。
规矩种种烦,说话切切察。
长毛谈无稽,睡相摆成“大”。
饶舌多事余,爽朗热情佳。
福橘虽无理,诚心全为娃。
为买《山海经》,娘俩同牵挂。
别人不屑事,阿长费心查。
小事见深情,真爱不掺假。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难怪多年后,鲁迅怀念她。
明确: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
鲁迅想褒扬自己的保姆,却不从褒扬处落笔,写阿长的“爽朗、真爱”;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写阿长的“愚昧、无知”。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同理,鲁迅欲赞美藤野先生的无私关爱与博大胸怀,也来了个“欲抑先扬”,那么他是如何抑扬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藤野先生》(第三课时)。
板书抑:清国留学生、日本匿名信、愚弱的同胞扬:藤野先生(明线)爱国精神(暗线)批清国留学生甲午马关赔巨款,尔离辛丑没几天。
不思救亡图存事,偏爱油光鉴粉脸。
又写了赞鲁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等诗作并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主线,抓住重点。
这是四年前上的一节课,用今天的评价标准,这是一节传统课。
学习内驱力:1、放大课堂展示;2、成果颗粒归仓;3、时刻追求创新;4、养成写作习惯。
这四项值得认真琢磨,特别是第二条:成果颗粒归仓就是让学有一种积累意识,时刻追求创新。
而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行走,写作的好处太多了,师爱写,生亦爱写。
既省时又省事小电话,红灿灿,手里捧着红月牙。
遇到急事不用急,手按肚皮拿月牙。
——初一学生两耳弯弯似月牙,肚子扁扁连万家。
牛郎织女说相思,无须再等鹊桥搭。
——梁恕俭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二者的表达效果,交待了写作的“起承转合”,指出后者即可称之为“文学”。
由“写作”到“文学”其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常说的“文采”。
那什么是“作文”呢?作文就是带有严格要求的“写作”,目的是考察你的文“采”。
河边杨柳梢,篷子在垂钓。
河边虫鸣叫,悄然不知晓。
思相好河边杨柳梢,垂头思相好。
顾影月西移,悄然不知晓。
垂钓河边杨柳梢,无钩亦垂钓。
春去浑不知,执着甩细腰。
第一首是初一学生的原作,第二和第三是我的修改,素材是河边的“杨柳梢”,一篇的立意是“垂钓”,而另一首的立意却成了“思相好”,如何取舍,就要看作文要求。
新教材是工具,叶圣陶说:教材不过是例子。
举例当然越鲜活越好,教对联时,多数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我给每生拟了一联,还把名字嵌了进去,效果非常好。
如:张博雅附庸风雅,赝金最怕火来炼;依赖渊博,真情岂惮时漫长。
教学相长,享受课堂。
积累成果,创造辉煌。
追梦的老师,永远有事做。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享受。
梁老师与同行分享这四句话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追梦的老师,永远有事做。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有付出都是享受。
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尊佛,每个学生都是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作为教师,追梦才风骚。
当职业倦怠袭来,当现实问题困扰,当捉襟见肘窘迫——逃,无可逃;退,无处退;何不躲进“梦中”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你清醒,工资不会多发;你精明,职称不会晋升;你放纵,更无人同情。
与其让物欲遮住了眼睛,何不痛痛快快全撇清?咱就在课改中陶醉,咱就在转化浪子中造福,咱就在学生的成长中放飞心灵。
人活着,总要给自己一个交待——宁学夸父逐日中死去,也不愿在小富即安中苟且。
像袁隆平那样,视田间地头如皇宫宝殿,视“穗下乘凉”如神仙般逍遥,倘如此,普通老师也有条件“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有时候,一个华丽的转身,面对的是全新的风景;有时候,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你会发现山重水复处常别有洞天。
追梦,一勤天下无难事。
不管你身处何境,不管你遇有多穷,只要你在勤奋着,那份憧憬足够照亮前程。
勤奋的人往往无暇享受,所以也就忽略了物欲的需求。
勤奋的人往往投入专注,所以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人们常为昨天吃过的苦而引以为豪,人们也都为明天将享的福而备受鼓舞。
勤奋之人不屑于患得患失,他们用实干化解忧虑,用汗水浸泡烦恼,用事实说话,用成绩表白。
真正勤奋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梦中,即使得不到快乐也绝无痛苦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