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当年他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正记录在里面,我一口气看完了顿明白,“诗意”并不是具体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动作,在王老师看来他认为“诗意语文”更应定义为一种境界,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其外。

”在王老师看来,诗意是语文最高的境界,那如何才能触碰诗意呢?于是我认真研读了他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的实录,希望能找到一把钥匙。

认真细嚼后方才发现,他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中果然在无形间塑造了一个“文化想象”钥匙,他说,无论是从文学文本还是从神话文本的角度感悟《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故事,文化想象都是进入其堂奥、体验其精髓的一把钥匙。

文化想象总是意味着师生对自身生活方式及其理想形态的幻想、联想以及虚构。

想象神话,亦即想象新自我。

这就是这一神话文本在诗意语文、文化语文上的终极关怀。

读完《诗意语文课谱》一书后,我仿佛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它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窗外是一片愉悦人心的天地。

此时,我想不出可以用哪一个词形容我的收获与幸福,感谢《诗意语文课谱》,感谢王崧舟老师的诗意人生,虽然我离“诗意境界”还十分遥远,但起码我有了方向,并正在路上。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随手翻了几页,就发现王崧舟老师的写作很有特点,看似随意的写作,却更像是一首首诗。

王崧舟老师就像是一位诗人正挥洒笔墨,写一首慷慨激昂、催人泪下的诗!那一篇篇案例片段,让我们一点点了解什么是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一书,记录了王老师近几年在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

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还有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倦的深刻钻研。

在这本书里我最欣赏的一讲是第三讲…“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中一例。

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以前只知道讲课只要把最基本的教案讲出来,在教一些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的,却不知那位老师这种讲法是这么有花样,并且还讲出了水平。

《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绿”字引伸,课堂能成为同学们的趣事真的很棒,整堂课师生是那么的和谐,那么快乐。

在课堂上激发孩子们的智力开拓他们的创新,这应是我学习的教学机智。

还有薛瑞平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一杯清茶,飘着淡淡的清香;那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就是一瓶浓烈的陈年老酒,令人回味悠长。

说来惭愧,拿到这本书时才知道王崧舟这个人,当时拿着书时我是被诗意语文这几个字吸引住的,可能是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吧。

我拿到了《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这本书,在有空时拿来翻翻,刚开始也没读出它的特别,渐渐地几页过后,他那信手拈来的诗词佳语,对文学著作的独到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不同角度却一样全面细致的文本细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的教学魅力。

《诗意语文》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书中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他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

“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的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尤深。

一.感悟生命提升境界在王崧舟老师的成长过程中,有过初出茅庐的春风得意,也有过参加省赛教课一败涂地后长达五年的孤独沉寂;有过不被人理解而陷入迷惘,潮起潮落,不变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志趣。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他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志存高远,则能忘却缤繁世界的种种诱惑、迷茫和阻碍。

没有这种志趣,就不会有他每年两百节课的听课记录;没有人逼他,纯粹是他自己的喜欢。

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就是今日的王崧舟,语文就是他,他就是语文。

他自己也说:“语文于我不只是一种喜爱,而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形态。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成长历程,对于这份的职业,我更多的是从“尽责”这个方面认识教师这份职业的。

我从没有从生命的角度去认识语文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神圣的职业,从来没有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我所做的一切,去分析我们将要努力做的一切。

对照王崧舟老师,我当努力学习,反省,改进,提升对职业的认识。

二、多多读书增加营养一个语文老师,是靠书来“养活”的。

因为有了跟书的亲密接触,语文老师的知识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有了不断厚重的人文积淀,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显得大气,充满灵气。

孩童如花,作为教学工作者,如果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作“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样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来做,那他的人生必定充满快乐和收获。

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

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读“王崧舟”,才突然发现自己已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日复一日单调而又繁忙的劳作加之读书又少,可能会使我们失去对语文的热爱,从而走向乏味,走向迷茫!这正如我们专家所说的:忙碌——瞎忙——迷茫。

三.自我修炼提升能力一个人能成为名师的因素很多,我认为,王崧舟老师能成为名师,最为重要的则是他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而且修炼得法,有效。

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我修炼的“绝招”,如实录还原法,情境填空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案例鉴赏法,前提诘问法,主题研究法,文本细读法等等。

我深切体会到王老师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仅一招的修炼,就需要多少的恒心和毅力,需要花费多少的时间和心血呀!我们之所以成不了名师,不是缺少修炼的方法,主要缺的是毅力和耐心!虽然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他那厚积薄发的诗意课堂,但惟有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刻苦钻研业务,无限热爱学生,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

我想,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去汲取他形成诗意课堂的某个因素,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

发觉越是容易的知识越难以传授,怎样教才能让孩子们接受,理解呢?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带着这样的困惑,《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让我眼睛一亮,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行走在优美的文字内,畅游于诗意的教学中,感受大师的智慧与灵性,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像一阵细雨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

是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甜蜜,“我满心欢喜”。

因为前行的路上明灯高照!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我有幸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书中记录了王老师近几年在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

这些讲稿记录了王老师对诗意语文不断理解和升华的过程,记录了王老师从解读文本到备课、授课、反思的一些实例,使我在心灵上与大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受益匪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对何谓诗意语文的解读。

他认为我们应该把更多思考“诗意语文是什么”变为“诗意语文如何是”,回到现象本身,回到实实在在的语文生活中来。

看一看,在现象前面,在占有大量生动细节的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或者说这种课堂现象究竟向我们说明了什么。

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等方面对诗意语文如何是进行了讲解,最后他将诗意语文是什么概括为:它追求思想的力量,但对于仅仅以某种抽象的思辨抵达思想,它说——不!它充满感情,但对于只把它理解为直白的宣泄某种情绪和社会意识,它说——不!它以具象为旨趣,但假如具象只意味着对现象的简单还原,它说——不!它总是在情境中,但对于游离于语言文字的种种渲染和演绎,它说——不!它是文化的,但对文化所作的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它还说一个字——不!从王老师的总结中,我们不由自主的感受到:语文是如此美丽!语文的课堂是如此美丽!做一名语文教师是如此美丽!王老师在讲座中谈到的他教《长相思》一课时,竟然收集了1万多字的鉴赏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师备课的认真,感受到了大师的敬业,感受到了自己与大师的差距。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

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