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解析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解析

《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简版)
一、语法的性质(详情见P3)
语法具有抽象性、固定性和民族性。

1.抽象性
语法是从众多具体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

2.稳固性
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

因为语法是一个有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

废弃一条规则就会导致整个系统跟随着变化,这样就会使人们不习惯,交流思想就难以进行。

3.民族性
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事也表现在语法上。

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共性忽略了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我们在研究和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时,不要拿别的语言的语法硬套汉语的语法。

二、词类的分类标准(详情见P7)
分类的语句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个方面(就汉语来说,语法功能是主要依据,形态和意义是参考依据。

三者合称为词性)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的语法特征(详情见P9,便于记忆见P13、P14表)
1.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2)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3)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4)经常用在借此后头,组成介词短语。

(5)汉语民词单、复数同形。

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多数能作动语带宾语,能作位于或谓语中心语。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

(3)能够构成“V不V”式并带宾语表示提问。

(4)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5)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促动作的动量小或时量或尝试轻松等意义,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常作定语和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2)形容词不带宾语。

(3)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
(5)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它词缀(便于理解请见P13)
(6)状态形容词如“雪白”、“漆黑”、“血红”,本身已表示特定状态和程度。

4.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1)能直接修饰名词和名词短语,作定语。

(2)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宾语。

(3)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

5.副词的语法特征
(1)副词都能作状语,几乎能修辞动词,近半能修饰形容词。

(2)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3)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
四、动词和介词的鉴别方法(详情见:课堂笔记)
1.能否单用
2.能否进行诸如AA、A了A、A一A等方式的重叠
3.能否加“着”、“了”、“过”等动态动词。

五、如何区分宾语和补语(详情见P75)
分辨动词后的成分是补语或是宾语,主要是看标记关系和词性。

看标记。

就是看有无助动词“得”,有就是补语。

看关系。

可用提问法,看动词后的词语能回答什么。

能回答“V什么?”的是宾语,能回答“V得(怎么样)”的是补语。

看词性。

宾语可由名词性和谓词性的成分充当,以名词性为主。

补语限于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另外就是表时间的名词性成分。

六、消除歧义的手段有哪些(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2、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消除歧义。

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

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

七、言语行为的类型(详情见语用文档)
言语行为有三种类型:1.言语行为2.言外行为3.言后行为
1.言内行为
这是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首先需要按照说话意图从汉语的词汇中挑选出若干个词语来,还要选择一定的句法规则对这些词语加以组合,从而以它们的语言意义为基础形成话语,而且这话语还必须与当时的语境发生联系,然后再赋予这句话以语音形式,形成一串音波。

这样的一系列活动,都是针对话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所以是言内行为,又称为“以言表意行为”。

2.言外行为
就是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的意图的一种行为。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可以用说话来实施多种行为,以达到各种目的。

3.言后行为
这是指受话者听了发话者的话语之后所受到的影响,也就是话语带来的后果。

八、合作原则及其基本准则以及运用合作原则进行会话含义分析(详情见语用文档)
会话合作原则由四条准则组成,按这四条准则进行的言语行为在信息传递上应该是效率最高且最为合理的。

1.数量准则
话语所含信息量与本次交谈所需信息量应该一致。

即在进行一次言语行为时,发话者应根据语境要求向受话者提供适量信息,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同时,受话者也相信发话者正是这样做的。

2.质量准则
话语提供的信息内容必须担语境中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3.关联准则
话语之间以及话语与话题之间应该相互关联。

4.方式准则
话语的麦达方式应该让受话者易于理解。

九、礼貌原则及其基本准则以及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跟合作原则一样,礼貌原则也体现为一些准则,用这些准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话语感觉上比较礼貌,而有的却不够礼貌,有的甚至到了异常的程度。

A.慷慨准则:尽量少表达利己的和有损于对方的看法。

B. 谦虚准则:在话语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并少贬低对方。

C.一致准则: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致。

十、修饰与语音、词汇、语法之间的关系(详情见P170)
1.修饰同语音的关系
语音在突出语义和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

语音修辞是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修辞方式提供必要条件,几乎所有修辞方式都同词汇有关。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修辞使词汇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作用。

3.修辞同语法的关系
语法为修辞现象、修辞规律的体现提供表现形式,没有句子,也就没有体现修辞外在形式的语言模式。

语法为修辞提供了物质基础。

句法修辞内容的丰富多彩,这说明修辞在语言运用中扩大了语法的功用。

十一、词语的锤炼及其内容(详情见P173)
词语的锤炼主要方面:意义的锤炼和声音的锤炼。

(一)意义的锤炼
1.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2.要力求准确妥帖。

3.要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
4.要力求色彩鲜明
(二)声音的锤炼
1.注意音节整齐匀称
2.注意声调平仄相同
3.力求韵脚和谐
4.讲求叠音自然
5.讲求双叠声的配合
十二、语言与交际、信息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网络和个人编撰,仅供参考)
语言与交际: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是交际的内容。

语言与信息: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语言的表达形式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