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解析(详细版)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解析(详细版)

《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详细版)一、语法的性质(详情见P3)语法具有抽象性、固定性和民族性。

1.抽象性语法是从众多具体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

2.稳固性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

因为语法是一个有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

废弃一条规则就会导致整个系统跟随着变化,这样就会使人们不习惯,交流思想就难以进行。

3.民族性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事也表现在语法上。

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共性忽略了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我们在研究和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时,不要拿别的语言的语法硬套汉语的语法。

二、词类的分类标准(详情见P7)分类的语句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个方面(就汉语来说,语法功能是主要依据,形态和意义是参考依据。

三者合称为词性)三、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的语法特征(详情见P9,便于记忆见P13、P14表)1.名词的语法特征:(1)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2)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3)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4)经常用在借此后头,组成介词短语。

(5)汉语民词单、复数同形。

2.动词的语法特征:(1)多数能作动语带宾语,能作位于或谓语中心语。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

(3)能够构成“V不V”式并带宾语表示提问。

(4)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5)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促动作的动量小或时量或尝试轻松等意义,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1)形容词常作定语和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2)形容词不带宾语。

(3)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5)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它词缀(便于理解请见P13)(6)状态形容词如“雪白”、“漆黑”、“血红”,本身已表示特定状态和程度。

4.区别词的语法特征(1)能直接修饰名词和名词短语,作定语。

(2)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宾语。

(3)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

5.副词的语法特征(1)副词都能作状语,几乎能修辞动词,近半能修饰形容词。

(2)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3)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四、动词和介词的鉴别方法(详情见:课堂笔记)1.能否单用2.能否进行诸如AA、A了A、A一A等方式的重叠3.能否加“着”、“了”、“过”等动态动词。

五、如何区分宾语和补语(详情见P75)分辨动词后的成分是补语或是宾语,主要是看标记关系和词性。

看标记。

就是看有无助动词“得”,有就是补语。

看关系。

可用提问法,看动词后的词语能回答什么。

能回答“V什么?”的是宾语,能回答“V得(怎么样)”的是补语。

看词性。

宾语可由名词性和谓词性的成分充当,以名词性为主。

补语限于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另外就是表时间的名词性成分。

六、消除歧义的手段有哪些(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为了不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我们必须对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歧义现象进行消除。

具体的消除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句内调整1、利用语音、重音例如前文中给出的例子:这个人好说话。

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两种读音及其意义,在口语交际中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读音,歧义就可以被消除。

同理,说话时重音放置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区别语义、消除歧义。

2、利用停顿就口语而言,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

例如:我讲不好。

这个例句可以有两种停顿方式。

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不自信、不愿的态度;另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了身份不合适的意思。

因此,停顿也对消除歧义有着显著的作用。

3、利用句式的变换例如“他倒了一杯水。

”是一个歧义句,既可以表示把水倒到杯子里,又可以表示把一杯水泼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的句式变换为“他把一杯水倒了。

”,歧义就随之消失了。

4、利用语序的调整例如歧义句“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调整为“学校的两个学生”,这样句子就不再有歧义,意思表达地清楚明确。

5、利用词语的增换例如:小明借了小刚一本书。

这句有歧义,我们不能确定小明与小刚谁是书的借出者,谁是借入者。

如果我们把这句加一个字,变为“小明借给了小刚一本书。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句外调整1、利用上下文语境例如“今天晚上不吃饭了”是有歧义的,因为在有的地区,饭指三餐;而在有的地区,饭特指米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消除歧义,譬如“今天晚上不吃饭了。

中午吃多了。

”与“今天晚上不吃饭了。

吃点面食吧。

”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截然不同的。

2、利用情景语境例如“我今天要做手术。

”这句有歧义的话结合不同的情景语境就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意义。

如果是一位医生说这句话,那他就是要给病人实施手术;如果是一位病人说这句话,那他就是要接受手术。

这样,歧义就被消除了。

当然,笔者的考虑比较有限,还有很多其他的消除歧义的方法,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消除歧义,促进交流。

七、言语行为的类型(详情见语用文档)言语行为有三种类型:1.言语行为2.言外行为3.言后行为1.言内行为这是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首先需要按照说话意图从汉语的词汇中挑选出若干个词语来,还要选择一定的句法规则对这些词语加以组合,从而以它们的语言意义为基础形成话语,而且这话语还必须与当时的语境发生联系,然后再赋予这句话以语音形式,形成一串音波。

这样的一系列活动,都是针对话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所以是言内行为,又称为“以言表意行为”。

2.言外行为就是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的意图的一种行为。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可以用说话来实施多种行为,以达到各种目的。

3.言后行为这是指受话者听了发话者的话语之后所受到的影响,也就是话语带来的后果。

八、合作原则及其基本准则以及运用合作原则进行会话含义分析(详情见语用文档)会话合作原则由四条准则组成,按这四条准则进行的言语行为在信息传递上应该是效率最高且最为合理的。

1.数量准则话语所含信息量与本次交谈所需信息量应该一致。

即在进行一次言语行为时,发话者应根据语境要求向受话者提供适量信息,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同时,受话者也相信发话者正是这样做的。

2.质量准则话语提供的信息内容必须担语境中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也就是说,交谈中发话者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要适量,而且要真实可靠,不说自己认为是谬误的话不说缺乏充分根据的话。

即使这信息或许是不真实的,但至少发话者主观上没有发现这一点,他是把它作为真实信息传递给对方的。

而受话者的合作就表现在他相信发话者不会说明知是虚假的话。

如果没有这一信念的话,他就不会认真对待发话者的话语。

3.关联准则话语之间以及话语与话题之间应该相互关联。

对发话者来说,遵守关联准则意味着他有说话的诚意,认认真真按照所说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按照受话者接受话语或者说接受新经验时的心理顺序来组织话语、展开话语。

每次说话都会有一个话题,这是发话者的兴趣所在,也是发话者希望受话者注意力集中的范围。

它一旦决定,所有的话语就应该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

发话者若是有说话诚意并尊重受话者的话,就不会任意转移话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话语之间和话语与话题之间就会密切相关,使受话者的注意力稳定集中,接受信息时思路清晰明确,很容易地就能把握住发话者的说话意图。

4.方式准则话语的麦达方式应该让受话者易于理解。

发话者既然诚心诚意要告诉受话者一些事情,就应该让话语的表达方式清楚明白,简明易懂,使受话者能在花费最少量的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获取最多量的信息。

所以发话者在说话时应尽量避免歧义、晦涩、罗嗦、含混等现象,而追求一种通晓流畅、条理分明、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这四个准则一起构成了会话的合作原则,它是保证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所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原则。

九、礼貌原则及其基本准则以及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详情见语用文档)跟合作原则一样,礼貌原则也体现为一些准则,用这些准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话语感觉上比较礼貌,而有的却不够礼貌,有的甚至到了异常的程度。

A.慷慨准则:尽量少表达利己的和有损于对方的看法。

这一准则的基础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大而受损最小,尽量使自己受惠最小而受损最大。

这里的“惠”和“损”可以是实际利益上的,也可以是感情上观念上比较抽象的“惠”与“损”。

按这一准则说话,发话者在提出某种要求时,就应该尽可能地在话语中涉及对听话人有利的内容,同时又要尽可能回避自己受惠的实质。

这样,听话者在满足说话者的要求时,就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平衡的感觉而不至于不愉快。

例如用疑问句表示析使,就是在礼貌原则的慷慨准则制约下发生的。

因为询问对方有没有做某件事的可能,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要求对方做某件事,意味着尊重对方的选择权。

至少在话语上给了对方按自己意愿行事的权力,尽管在当时的语境中很可能对方实际上并无选择的余地。

这就是一种感情上观念上的“惠”。

所以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用疑问句来表示析使都被认为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

B. 谦虚准则:在话语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并少贬低对方。

谦虚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观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它是一个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信心和勇气的来源。

自尊心在别人对自己某一方面成就的承认中得到实现。

因而在言语交际中过多地对听话人进行指责,或者说话人过分地炫耀自己,都会对听话人的自我成就感产生威胁而伤害他的自尊心。

所以谦虚就是在维护对方的自尊,而不谦虚通常会招致反感。

按谦虚准则说话,在话语中就应对受话一方多赞扬,少指责;对自己则应避免炫耀,甚至有时还需要适当地贬低自己。

不过不同的民族对谦虚准则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面对别人的赞誉,汉族人一般的反应是否定,甚至还要以自贬一番来表示自己的谦虚;而欧美人则以感谢对方的赞誉来表示自己的礼貌。

例如客人盛赞主人的酒菜丰盛、烹调手艺高超,作为主人的欧美人就会诚挚地表示谢意,汉族人却通常是表示饭菜简单,不成敬意,手艺粗陋,恳请谅解等。

C.一致准则: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致。

这里的分歧和一致可以是观点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

就前者而言,受话者与自己有相同的认知,是他能够进一步接受自己看法的基础,因而越是夸大与对方的一致之处,就越能在主要观点上让对方与自己认同,就后者而言,缩小分歧意味着尽量淡化削弱对对方的厌恶,夸大一致意味着尽量显示对对方的同情或关心。

它们都导致双方情感距离的缩小,从另一方面使对方更易于在一种融洽的行为氛围中接受自己的观点。

言语行为在不同的语境中,即使对同一条准则也往往会有程度上的不同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