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首先涉及土地利用类别划分及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目前我国采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获取是一项复杂庞大且重要的工作,需要集技术、专业人才、物力的配合进行全面调查。
2.1.1土地利用分类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类。
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将全国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为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了分类依据。
为进一步摸清城镇土地的状况,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于1989年实施,又于1993年6月修改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将城镇土地划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城镇土地的分类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城镇”的进一步划分,从而形成一套我国土地利用的分类体系。
这套分类体系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土地管理部门掌握各类土地的面积、土地利用状况提供了依据。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标准自成体系和交叉重叠的现象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要求,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采用新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办法,原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同时废止。
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采用三级分类方法: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15个,三级类设71个fail。
为适应新的形式与全省乃至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仙桃市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
见表1(三级地类略)。
2.2.1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结构2002年仙桃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表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51983.27公顷,其中农用地187625.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47%,建设用地29119.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5%,未利用地35238.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8%。
2.2.2农用地结构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占农用地面积的71.77%,园地、林地面积都比较小,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1.33%和2.36%,其他农用地占24.54%,牧草地面积仅有11.59公顷。
1)耕地耕地面积13464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44%,分布在各乡镇。
耕地中灌溉水田面积最大为70995.2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73%;其次是早田,面积为56690.6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2.10%;菜地面积为6834.1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08%;望天田和水浇地面积极少,分别为28.91公顷和100.08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02%和0.07% o2)园地园地面积为248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主要分布在陈场、三伏潭、沙湖和西流河等镇。
其中果园2274.98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1.46%;其它果园面积为201.49公顷,占园地面积的8.10%;桑园面积仅为10.97公顷,占园地面积的0.44% o3)林地林地面积为4429.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6%,主要分布在通海口、沙湖和杨林尾等镇。
其中有林地2041.72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46.09%;疏林地16.13公顷,占林总面积的0.36%;未成林地2275.96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51.38%;迹地为4.“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0.11%;苗圃为91.19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2.06% o4)其它农用地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604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27%,主要分布在排湖等大型湖泊附近的乡镇。
其中,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用地面积最大,分别为20625.41公顷和15444.51公顷,分别占其它农用地面积的44.79%和33.54%;坑塘水面、农村道路和畜禽饲养地面积分别为6105.98公顷、3852.12公顷和18.47公顷,分别为其它农用地面积的13.26%. 8.37%和0.04.%;设施农业用地面积最小,仅为1.1公顷。
2.23建设用地结构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9119.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5% o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510.5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7.65%。
其中城市2016.63公顷,建制镇1793.09公顷,农村居民点19949.26公顷,独立工矿1615.75公顷,特殊用地135.79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7.91%, 7.03%, 78.20%, 6.33%和0.53% o2)交通用地交通用地1406.8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83% o3)水利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2201.9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56%。
主要分布在东荆河和汉江沿岸的各乡镇。
2.2.4未利用地未利用地35238.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8%,主要分布在西流河和沙湖等镇。
其中未利用土地2748.93公顷,占未利用地的7.80%,未利用土地中主要以荒草地为主,荒草地面积为2657.61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68% ;其他土地32489.67公顷,占未利用地的92.20%,其中以滩涂为主,滩涂面积为18981.29公顷,占其它土地的58.42%,其次是河流水面6497.77公顷,占其它土地的20.00%湖泊水面和苇地分别为3914.76公顷和3095.85公顷,分别占其它土地的12.05%和9.53 % o第四章仙桃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仙桃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潜力的分析,仙桃市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4.1土地负荷量大,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仙桃市人多地少,2002年末人口密度达到587人/平方公里,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口密度的4.2倍和1.8倍,人口增长的惯性将增大人口总量,人地矛盾本身就十分尖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业用地竟相增长,用地需求量远远超过可能的土地供给能力。
生产、生活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种植业与养殖业用地的矛盾己经非常突出。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利用率很高,达到了86.02%,未利用地仅为13.98%,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仅为2748.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
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增加耕地受到资源和资金的制约。
人口与耕地的一增一减,使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降,今后将长期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4.2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全市城镇用地总体上比较紧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分散,城乡人口结构与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
2002年末,全市城乡居民点总面积23758.98公顷,其中城镇用地3809.72公顷,占16.04%,农村居民点用地19949.26公顷,占83.96%;而同期城镇和农村的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7.20%与62.80%。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51%的城镇建设用地承载了全市37.2%的人口。
4.3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建设用地规划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上轮规划确定仙桃市中心城区主要以当时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依据,用地布局向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有扩展。
规划实施期间,随着经济发展良好趋势的延续,城区用地的不断拓展,城市规划部门重新考虑了城市发展方向,新增城市用地主要在西、南两个方向发展,整个城区南移的倾向非常明显,上轮规划的方案与实际用地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如不加以调整则难以适应城市用地布局变化的要求。
工业化的加快推进也要求在重新评估城市发展方向和优势条件下,合理布置工业用地。
因此,工业用地的布局将受到城市布局的影响。
4.4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存在冲突仙桃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其中水产业在全省位居第一,在全市农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1999年,仙桃市政府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把发展水产业当作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来抓,要求对海拔23米以下的低湖田实施退耕还渔,2002年末全市有可调整养殖水面5228.91公顷。
同时,为适应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仙桃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绿色城市、构建都市花园”的奋斗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2%,林业用地需求将会增加。
仙桃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后备资源少,土地适宜性强,农业结构的调整,肯定会涉及到耕地用途的改变,而国家为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一定会越来越大,保护耕地与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4.5土地利用集约度有待提高近几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向城镇就业,仙桃市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步伐加快,一些农村居民点居住户数减少,“空心村”、“独家院”现象比较普遍,2002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达214.46平方米,不少村庄人均用地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如张沟镇联潭村人均居民点面积达356.09平方米,土地利用率低下;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建设密度小,宽打窄用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有些企业的倒闭,城镇内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土地,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4.6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威胁耕地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仙桃市环境污染日趋突出,工业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空气中悬浮微粒有缓慢上升趋势。
2002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84403万标立方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分别为782.05万吨和3887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67.70%。
沟与渠相连、江河相通的水系特点,加速了水污染的扩散,通顺河、通州河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仙下河水体严重污染。
农药化肥的流失,高浓度的有机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渠导致严重的有机污染,伴有富营养化趋势。
废气、废水、废料严重威胁着耕地生态环境,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7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生产条件巫待改善由于受比较效益的冲击,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致使农家肥等有机肥的使用量急剧减少,到现在农作物的种植几乎不施农家肥。
只种不养使耕地有机质处在只取不补的状态,土壤肥力直线下降。
化肥中7o}7s%成份变成盐类物质留存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变劣,然后更加剧施用化肥,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土层“失血”不止,土地生产率降低。
同时,据农业部门资料显示,目前尚有粮食低产、土壤有明显障碍因素的耕地29857.73公顷。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生产基础的家庭性、生产操作的零散性、生产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少,农业生产条件未得到改善,原有的水利设施管理不善与老化失修,造成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衰退,难以适应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
同时,农业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就没有大的资本投入,也就没有高的效益,使农业陷入低水平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