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经常面对的课堂问题行为,也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
因此,能否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恰当的处理,取决于教师对应对策略的有效运用。
(一)行为矫正策略[1]行为矫正策略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的。
它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行为取代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行为矫正策略的主要实施方法:1.强化目标行为。
教师课堂上首先明确必须具有的目标行为,一旦学生达成教师所期望的行为就奖赏他。
例如,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课本,许多同学立刻拿出课本,但也有一些同学磨磨蹭蹭、交头接耳,教师可以点名指出遵照教师要求的学生,给与口头语言的奖励来强化正确行为的学生,并为不良行为学生塑造了榜样。
这一方法在小学中低年级使用非常有效。
2.常规—忽视—奖赏。
课堂常规建立以后,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哪些学生遵守规则。
例如,学生按照规定去做,就给与学生奖励,并且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经常得到奖励,而对于违规的学生不予注意,有意忽视使这些学生无法从教师那儿得到强化。
3.常规—奖赏—处罚。
这一方法有别于常规—忽视—奖赏的方法,增加了一些对学生的限制和行为结果的控制因素。
学生只要遵守常规,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教师就表扬他们。
教师表扬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发证书)、物质奖励等。
这个方法对于高年级行为问题的学生特别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课堂常规时,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制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的知道违反常规的结果是什么。
4.代币制。
这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常用“代币”来激发学生达成教师所期望的行为。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教师就给学生一些代币,如星星贴纸、塑料筹码、扑克牌等,这些代币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奖品或特权,如笔记本、徽章、奖状等。
使用代币制应注意的是保证使用的公正和持续不断,有足够的代币供应,规律性的发放时间等。
(二)心理辅导策略[2]心理辅导策略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合作、民主式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协助正常人的教育与发展,不同于单纯重视矫治的心理治疗。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自我意识,正确选择行为方向,确立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实现成功的目标。
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
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三)目标导向策略目标导向策略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德克雷斯提出的。
德雷克斯认为,“人的所有行为,包括不良行为,都受其内在需要所驱动,并尽力追求个人的社会认同”。
因此,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被认同,否则,他们的行为目标就会出现偏差。
教师必须了解并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认识到制定课堂纪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学生,而是教导学生如何懂得自我约束。
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目标的处理策略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确认学生的错误目标。
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记录下自己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所产生的反应,例如,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使教师感到烦恼,则显示这一行为是学生企图获得注意的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使教师感到威胁,这就是学生寻求权利的行为等。
二是观察学生对于教师纠正其行为的反应,来确认学生的错误目标。
如,学生在教师制止他的行为后,停止了不良行为,但很快又重复其不良行为,则学生的错误目标是获得注意;学生在教师制止他的不良行为后,拒绝停止其不良行为或反而增强其不良行为,则学生的错误目标是寻求权利等。
2.教师向学生解释错误目标及相应的错误逻辑。
教师确认学生的错误目标后,要向学生解释其目标的错误,并且与学生讨论其中隐含的错误逻辑。
如“是不是你想要我注意你呢?”、“是不是你想要伤害我或者别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既可以探究学生的错误目标,使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能检视其行为背后的目的。
又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消除学生激怒教师的兴趣,改善学生的行为,可以消除学生主动闹事的权利,而使教师能以实际行动来改变学生的行为。
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应采取友好、温和的方式,消除学生害怕等一些心理障碍。
3.帮助学生改变其错误目标,引发学生新的建设性行为。
当教师了解了学生行为的错误目标后,就可以采取主动,纠正学生的错误目标,如解决几种极端行为:寻求关注、力量抗衡、报复、自认能力不足等。
(四)果断纪律策略[3]果断纪律策略是由美国学者肯特夫妇提出并提倡的,他认为教师有责任管理课堂,教师在管理课堂时,应该充满自信,向学生明确课堂常规,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教师不能接受,什么行为教师可以接受。
果断纪律策略的步骤如下:一是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
如教师建立对学生的积极期待;教师也可向学校、家长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寻求帮助,二是学会使用果断的反应方式。
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时,教师应当以果断的、明确的、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要求,以具体行为坚持自己的立场,由此赢得学生的信赖,树立教师的权威,达到有效地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目的。
三是确认对学生的期待行为和非期望行为的后果。
如,教师必须确认自己所期待的学生行为是什么,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宣布,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什么行为是教师所期望的。
教师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规定适当行为、用口头语言表达教师的要求。
四是追究学生行为的后果。
教师应与学生相互约定,预先选择适当的奖励或惩罚后果,而不恐吓学生;并对负向行为结果的处理顺序进行确立。
五是实行一套积极、果断的制度。
如奖励制度,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用积极的方式向家长反应,并给予特别奖励等。
(五)团体动力课堂管理策略团体动力课堂管理策略是由美国学者雷德与华顿伯格二人最早提出的运用团体动力的察觉来加强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策略。
他们认为,动机是行为冲动背后的基本原因,一个人外显的行为总是根植于相应的内在动机。
了解学生的动机,课堂控制就成功了一半。
团体动力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1.支持自我控制。
主张不要采用暴力、强迫、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具体可以通过传递信息、趋近控制、表示兴趣、幽默、视而不见的手段实现自我控制。
2.提供情境的协助。
当学生不良行为强烈到无法控制的程度时,教师必须介入并辅助学生遵守常规。
具体策略为跨越障碍,如教师布置了几道数学题,有人搞不清楚要做什么,他回过头来问其他同学,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帮助他跨越障碍就可以了,不必因为他讲话责罚他;调整进度,如一场球赛下来教师知道学生很难安静下来做数学题,所以适当调整下进度,换个活动方式;固定的进度,缺乏稳定的进度常常会让学生搞不清什么时候该学什么,一旦进入固定即可增加课程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隔离,如果一个学生突然失去控制,扰乱了其他同学,教师可以考虑将这名学生“隔离”。
(六)和谐沟通策略和谐沟通策略是以是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教师效能训练理论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它同样适用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这一策略提出的基本理念是,课堂上真正有效的管理来源于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只有在支持性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表达其面临的问题及其内心真实的感受。
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应对时,要与学生和谐地沟通,理性的表达信息,不要无故的责备、要求、说教、和恐吓学生;教师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学生合作,接受并承认学生的感受,避免直接诊断学生的缺点,适当赞美学生,不要讽刺学生,要引导学生。
教师要通过其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用权威来压制学生,强迫其顺从。
在运用和谐沟通策略解决课堂问题行为时,首先要确定课堂问题行为的“所有权”。
比如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只影响到了他自己,那么问题的“所有权”就归他自己。
当课堂问题行为的所有权属于学生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主要采取辅助的策略,运用接纳的语言,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促进学生建设性的改变。
同时要积极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意图,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但是如果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活动,那么问题的“所有权”就归教师所有。
教师要采取和实施正面的策略,主动正视问题行为,寻求问题行为的主动解决。
(七)需求满足策略[4]需求满足策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提出的。
格拉塞认为,人有两种基本需要,即爱和被爱的需要、期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
当学生的基本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问题行为。
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学会关怀、爱护学生;其次,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要用真诚的,接纳的语言给他们指出来。
教师在指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要注意只针对这次的课堂问题行为本身,而不要牵扯到其以前的错误,以免引出其过去的失败的经验。
教师在指出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对其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拟定课堂问题行为的改进计划,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改进其行为。
要让学生自己来拟定改进计划,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辅导。
计划要简单易行,易于达成。
学生在完成前面的工作后,还要向教师做出承诺,表示愿意完成计划。
这种承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
当学生较好地完成其计划,课堂行为有了明显进步时,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让学生得到积极的、满意的结果;如果学生的计划没有完成或完成的不好,其课堂行为没有改善,教师就要使其得到不满意的结果。
满足需要的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性和判断力。
但需要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因此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持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