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摘要随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广大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小学课堂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着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作用,构建民主平等、互敬互爱、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更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新教学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对新教学观、师生关系把握不足,极易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生,从而对师生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Pupils Classroom Behavioral ProblemsAbstractWith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continue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en highly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educators. Elementary classroom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a key role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to build democratic equality, mutual respect and love, relaxed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is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undation, more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mportant role. Howev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teaching ideas, concepts, and teachers new teaching concept to grasp the lack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udents can easily lead to behavior problems in class, resulting in a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nd teachers. Based on the common problem behaviors elementary classroom to analyze and propose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Key words: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classroom目录摘要 (I)一、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行为与分类 (1)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2)(一)生理因素 (2)(二)心理因素 (2)(三)教师管理不当 (3)(四)课堂教学文化不完善 (4)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改善措施 (5)(一)加强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5)1、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5)2、发挥管理艺术、沟通艺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5)3、改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课堂 (5)(二)积极干预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5)1、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 (6)2、及时地进行提示 (7)3、进行正面激励,引导小学生改正课堂问题行为 (7)4、将适度惩罚与奖励结合 (8)5、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减少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 (8)五、结语 (9)参考文献 (9)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已成为当前各学科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理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影响。
小学课堂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的教育阵地,良好的课堂秩序及教学环境是教师展开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
一、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行为与分类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总结、归类与分析,通常将其划分为几种。
重要包括:1、破坏性行为,该类行为具体表现为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未经教师允许就随意讲话,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并制造出影响课堂教学的噪音,并发出噪音或者是做出与课堂教学完全不相关的行为;2、不顺从的抵抗性行为,该类行为具体表现为发出一些抵抗或者是反对的行为,通常在教学中表现为小学生不听从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对其进行暗示,反倒加剧其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与教学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3、冲动性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该类问题行为的小学生往往是不会对其行动进行思考的,如果该行为出现消极的影响就会产生比较后悔的情绪,尤其在一些课堂中比较外向,喜欢强大问题的学生中比较常见,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4、多动与注意力匮乏,学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很难自己独立的做出某项决策,且在教学中往往随意走动、言行不当的问题;5、攻击性行为,这类问题行为主要就表现为对他人实施暴力与恐吓,对课堂秩序的破坏较大,也容易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6、抑郁,有该类问题的小学生往往在教学中情绪比较低沉,容易感到悲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参与到活动时不能同教师以及其他小学生建立友好的交流关系,活动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随着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大量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研究,将我国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互相争吵或者是顶撞教师等攻击性较强的行为,还包括制造噪音,大声喧哗,从而导致课堂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另外一类是内向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较好的集中在教学内容上,精神比较消沉与涣散,常常出现心不在焉的状态,且不能同班级内的教师、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容易产生早退、逃课等比较极端的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学习主体小学生本身。
其中,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同时也存在教师管理不当与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不完善等原因。
(一)生理因素其中在生理上有部分小学生本身存在一些疾病的典型症状,这也是导致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仔细的观察,一些患有多动症等疾病的小学生同正常的小学生相比,课堂表现还是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性的。
患有多动症的校学生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小动作较多,在座位上容易扭来扭去,未经教师允许就会自动离开座位,且其精神集中能力较差,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务上,通常会被一些特征鲜明和稀奇的事物吸引。
且同正常的小学生相比,其情感发育较为缓慢,肢体协调能力较差,在参与活动时,其活动能力较差。
这些小学生本身也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班级教学活动中,往往就会自己一个人行动,而不随着集体的行动。
可见小学生其生理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会对其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还需要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系,采取有效的心理疏理措施。
(二)心理因素同时,小学生存在课堂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其心理因素有着加大的关联,如果其中能否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不能及时被疏导,就很有可能导致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心理因素还包括教师的心理因素与小学生的心理因素两部分。
教师心理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不良的心理因素,从而导致其教学行为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存在该行为就会对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是通过对小学生实施粗暴的强制性管理,试图建立教师的威信。
但是这往往会使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并产生反感的心理,小学生就会对此采取内向性问题行为的方式来进行抵抗。
同时,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只能认识到小学生的问题,但是不能进行自我反省与批评。
在教学中教师出现错误,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等进行反思,不能坦率的向小学生承认自己出现的错误,这样活小学生不满情绪增加。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默认教师该行为时正确的,也就会进行模仿。
此外,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通过应用严格的纪律来使小学生的行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但是忽略了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不能够帮助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判断与思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接受管理,从而导致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在课堂中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小学生心理因素: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大,如果在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客观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就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通过采取一些问题行为来吸引教师与家长的注意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强调知识的学习与课堂纪律,不能及时的对小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
成绩比较优秀的小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但是学习较差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忽略,学生就会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将其不满的心理转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同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能够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但是不能采取个性化教学,对其进行积极地引导,导致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分化比较严重。
此外,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家长与教师的预期目标,其内心就会形成挫败感,如果不能及时的该情感进行疏导,小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并选择错误的方式对该情感进行宣泄,在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问题行为。
(三)教师管理不当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行为,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教师的管理不当有着较大的联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专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比较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养成较强的依赖性,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且会模仿教师的处理事物的方式,比较粗暴。
也有部分教师,由于其教学经验不足,认为小学生只要不干扰正常的教学,往往不会对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与纠正,这就使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且对其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