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吴国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
(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
(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
(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4) .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
(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概念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
[材料]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思考讨论: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
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
2、水圈的水体组成
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 (1)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
(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
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板图讲解水循环过程(教师边绘边讲)
拓展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目前人类主要有哪些活动影响着水的循环
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3、水循环的意义(学生看书自学)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其意义有三点:
1)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传输得以转化。

3)水循环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这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的认识: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水资源是可更新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缺水或水质性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课本活动看图2-3-4和2-3-5:
讨论:比较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和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判断它们分别以那种补给类型为主。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根据坐标分析影响因素
(1)河流一年中哪几个月的流量较大,什么原因?
(2)图2-3-5中1、2、11、12月份有何异常,为什么?
(教师) 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的水源补给状况。

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

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在我国新疆地区天越旱,人们越盼望出太阳。

图中1、2月份是空白,说明气温在0℃以下,山上冰雪冻结,河流断流。

材料展示
[材料] 在十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

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

这一有趣的实验说明什么?
(世界大洋的海水是连续运动的整体。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学生自学)
洋流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思考讨论:暖流和寒流的水温状况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

在不同纬度海区的暖流水温不一定高于寒流。

一般的,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是暖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

学生阅读知识窗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1. 洋流按成因的分类
2.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因素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转)下面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两幅图形;来掌握全球洋流分布规律,
(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1.看图2-3-6思考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向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
么?
2. 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
① 以太平洋为例,说明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并说出具体的洋流名称。

提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 南半球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和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被阻断? 提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
③ 观察北印度洋海区有什么特殊情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季风和北印度洋的面积
教师总结:(边绘洋流模式图边讲解)
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有呈反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4.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承转)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作为地球水体的主体海洋水的运动必然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 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3) 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4)扩大了海洋污染
(5)影响航行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总结、梳理本课知识,锻炼学生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