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引言 (1)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2.1 独特的人生 (2)2.2 独特的感受 (2)2.3 独特的作品 (3)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4.1 对命运的反抗 (6)4.2 对灵魂的拯救 (6)4.3 对幸福的追求 (7)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5.1 人与人的关系 (8)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参考文献 (11)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1、引言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
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
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
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
从这个曾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那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
很多人需要他的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他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他的作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人和事,通过对这种表现的分析与总结,挖掘出史铁生生命意识研究的表面与潜在价值。
2.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2.1 、独特的人生1951年1月4号,一个婴儿在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呱呱坠地,彼时彼刻,家里人沉浸在获得新生命的激动与喜悦中,没有人考虑孩子的将来会是幸福还是苦难,平凡还是伟岸。
和无数普通的同龄人一样,先念小学,接着念中学,时光就是这样平静快乐的一点一点流逝。
但那不是个普通的年代,那样的年代中的年轻人也经历过与我们现代在不同的生活。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史铁生在两年后,去延安一带插队。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那史铁生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他们是怎样的命运,他也会有怎样的命运。
然而,命运对史铁生的安排绝不仅仅是这样,在他最好的年华,命运给了他最深也是最绝望的打击,1972年双腿瘫痪,给他换得回家的机会,但却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之后他又患了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如果命运仅仅是这样,那他会和无数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的人一样,度过灰暗的人生。
文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疗伤的方式,当苦闷无法排解时,当痛苦不能与外人讲述时,这就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史铁生也选择了这种方法,也许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命运让他拥有不同寻常的文学才华,他著作颇丰,获奖无数。
他被冠以多种称呼;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编剧、作协主席等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无疑是极为突出的,但比这更突出的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对生命的感悟、与命运的抗争、灵魂的救赎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反思。
2010年12月31日,命运以它一贯对付史铁生的方式夺走他的生命,至此,这位饱经磨难的,与命运斗争一生的,成功救赎了自己的、鼓舞了无数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他的累累著作以及对他凌驾躯体之外的生命意识的深深思考。
2.2 、独特的感受“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种对人本性恐惧的死亡的描述,是看透生命本质之后的升华,没有恐惧,没有颓丧,只是这样平铺直述,却显得触目惊心。
当一个人经过无数苦难时,在他眼中就不会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事了。
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残疾给他带来的自卑,对获得别人理解的渴望,对无力抵抗命运的愤懑,但绝不只有这些,更有绝处求生的坚强,寻找精神自由的努力,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转变。
这些都源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他对命运有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可奈何,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表现出深刻的自卑。
他是悲伤的,孤独的,寂寥的,也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他又是坚强的,豁达的,通彻的。
命运的不公使他对生活深深绝望的同时,也带给了他思想上的转机,他深刻的理解了死亡,理解了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
他曾说过人活着是因为有欲望,而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
而他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作品。
这种感受是矛盾的,也是和谐的。
自卑使他陷入深深的惆怅感伤,而精神家园的找寻使他渐渐走出这种惆怅,尽管过程是漫长的而又疼痛的,但正是超乎寻常的毅力使他完成了这个过程。
他对命运与生活的感受是独特的,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生和遭遇。
生命的延续对他是一种折磨,但同时又使得他有机会走出最终的自卑与绝望,因此,他也获得了独特的生命意识与灵魂救赎。
2.3、独特的作品史铁生一生著作颇丰,有小说,散文,随笔等。
无论是他的小说吧,还是他的散文都透着浓浓的宿命意识,在苦难中自我救赎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秋天的回念》中有这样的描述:“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窗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的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而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描述破败的地坛、淡褪的朱红使想起了自己的残疾在小说《一个冬天的晚上》中,更是塑造了一对身体有缺陷的主人公。
这些作品中无一不透露着深刻的自卑与对命运的愤懑。
《务虚笔记》中没有情节和故事,孤魂野鬼,天定宿命,作者一切幻想画的东西直接抒发的对命运无限的感伤。
然而,他的作品绝不仅仅是这样,在《命若琴弦》中,作者借助一个瞎子,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夏天的玫瑰》则表现了他在困境中不断的搏斗与突围精神。
《山顶上的传说》中,他笔下的突围者从横冲直撞变为寂寥不懈的追寻。
与其说他的文字是文学作品,更不如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对命运由愤懑感伤,到突围超越的心理转变史。
他的作品描述的都是自己真是的感受,没有扭捏造作,虚张声势,每个字,每句话都从生活与生命中而来。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这么深刻的体会到他的无奈、孤独、自卑、豁朗、通达。
他把自己的不幸与幸运娓娓道来,仿佛一部悲伤又充满希望的电影,更像一首柔肠百转千回诉说着过往,哀伤,理性,透彻一切。
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悲伤的理性,命运、生命、生活都被他解剖由外到里解剖完全,无处遁形,以残忍而又理性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宿命,从而升华出独特而又透彻的生命意识。
人类无法改变宿命,但却可以使自己凌驾宿命之外,淡然理性的看它如何进行,制造出能使自己走完整个生命的欲望。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残疾,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以文学救赎自己免于深陷命运囹圄的动因,也是制造这一痛苦的来源,更是他持续一生的缺憾。
明知奇迹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还是在祈望奇迹的发生,这种求而不得的失望使得他陷入更深的痛苦的深渊,因此他不得不习惯残疾,并从中寻求残疾可以带给他的人生的不同与不可知性。
因此,在不断的对死的解析与对生的冥想中,他终于获得救赎,获得对宿命的看透与对困境的无可摆脱的适应。
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辩证的哲学意味。
刚过及冠之年,就已残疾,这样的遭遇使得史铁生深刻意识到,人在命运的偶然面前时绝对无能为力的。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贯穿他的作品始终,就像他在《我与地坛》中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人只能承受,没有公道可言。
如此的无奈,如此的强烈,这种诘问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充满妥协与无力。
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又有什么主动权可言了,只能任凭命运做主,人的梦想与希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破灭,还要强求什么了?命运使人陷入如此之境地,难道还会给人救赎之路吗?谁又能不在这困顿之中寻求那渺茫不可知的救赎之路呢?缺憾造就痛苦的同时也造就了坚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超越这些痛苦和局限,寻求幸福呢?谁能想到,命运的不公,使得他通彻了一切呢?然而,之前他经历了一个虚无和绝望的过程,残疾逼得他找寻绝境中的出路,痛苦中的精神的支点以及命运的本真。
他反复的思考死亡,甚至觉得死亡才是最完美的谢幕,他不挺的探问自己,心灵的前途和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困囿在生命的躯壳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走向和死亡的约定,什么都是虚妄中,而人在前赴后继的走进这虚妄与绝境,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人人都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但都义无反顾,不正是因为欣赏沿途的风景吗?生命的价值不就是过程的不确定及悲壮吗?“你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
—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
”至此,史铁生的内心永久的漂泊在这过程的不可预知中,但同时,对生命的透彻使得他获得安宁。
没有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很难与不可更给的命运做妥协,史铁生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尽管目的的虚无是痛苦并可怕的,但他确没有放弃过程的精彩。
正是这种通彻的感悟,使他放弃了沉溺于命运绝境中不可自拔,树立了创造壮丽过程的理想,这使得他关注到了整个人类的前途,生命本体的结果都是死亡,无法摆脱这种宿命,那么出路在哪?他的思想已经升华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上。
3.2对生命困境的超越史铁生的散文既有残疾带来的自卑与隐痛,但极富哲学思维的语言时时表现出内心接受并反思苦难之后的理性与平静。
洗净铅华,痛苦就像杯中的细沙,缓缓沉静,直至静于内心深处,灵魂退去了浮躁与不安,重获平静。
史铁生通过对自己生命的反复思考推挤全体生命,到达了人类的灵魂深处,体会到其中的博大与豁朗,真正达到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神位官位心位》中史铁生反复强调“人人皆可成佛”,其实,理想中的完美境界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接受这个事实,才能通彻生死,找寻生命的意义,而做到这一点,“成”就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的积累。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类在找寻它的意义,找寻的过程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