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和孩子的故事

我和孩子的故事

我和孩子的故事:十九年成长之路花香满径转眼间女儿已是一名大三学生了。

这18年,我真切地感受到育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横看成岭,侧看是峰,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也是我自己人生丰润圆满的过程。

我感谢儿子。

培土教育:良好的早期教育令孩子受益终生——每天临睡前,儿子都得到六个“为什么”的答案儿子三岁前,为了省事,我在他眼巴巴想听我讲故事的时候,不管他是否听得懂,就为他读安徒生童话,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全本,没想到儿子倒听得专注。

儿子后来语文学习很见悟性,写作时文字感觉也不错,是否多少有些受此影响?虽说是为了偷懒才这样干,但我深知那些美妙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一旦“种”进潜意识,总有一天会有收成。

所以,一有空我就给他背诵唐诗宋词,却并不硬性要求他也背。

他上幼儿园时,我还常常将读一则“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作为儿子在某件事上表现好的奖励,吊起他学习科学的胃口,比如,肯翻多少个跟斗,就奖多少则科学小故事。

有一阵子,每天临睡前,他都能得到六个“为什么”的答案。

儿子长大后,这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妙回忆。

赏识教育:催生孩子自信、乐观的阳光气质——让儿子站在他满墙的画作前,拍下照片放在影集中儿子四岁时,送他去幼儿绘画学习班,想让他学习对美的感知力。

无论他画什么,我们都郑重其事地将画作贴到家中最重要的墙面上,渐渐地,整一面墙都贴满了,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当然是在父母眼中)。

我们让儿子站在他满墙的画作前,拍下照片放在影集中,家中来客人了,往往拿出来欣赏一番。

父母欣赏的态度可能是最容易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之一。

之后,我挑选其中我喜欢的一张,用镜框装起来,每次搬家,都带到新居,放在家中的重要位置,成为了一道不变的风景。

我想传达给儿子的,除了一份对他画本身的喜爱,还有一种以他为骄傲的无声的语言。

多多赞美,是我和儿子沟通的重要秘诀。

我常和儿子掰着指头数谁的优点多,轮流说,看谁先说不下去。

比如我说,“我努力工作”,他就会跟上一句,“我努力学习”。

……我想,这样的方法,肯定比用“你应该……”的句式来得有效果。

有一则报道说,一个教育工作者到中国某中学去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拿出纸来写下自己的优点,竟然难倒一大片学生。

可见,学生们平时常常处于被批评的压抑状态。

被“指责”总是不快乐的,即使对成人也一样。

我相信,孩子在被爱、被欣赏、被肯定、被赞美的环境中成长,自信的气质就会由内而外,仿若天成。

艺术教育:有心栽花花能鲜艳,无心插柳柳也成荫——学琴让儿子的记忆力相当出色我觉得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如果条件允许。

儿子五岁开始学拉小提琴。

我的当初想法是:会一种器乐,以后既可以有点音乐修养(至少听得懂交响乐也好),又可以在情绪不佳时有一个良好的宣泄或逃避渠道。

所以,学小提琴的过程很散漫,虽然为他请了专业老师,学习过程也贯穿了整个小学、初中阶段,但他并没有进度的压力,更没有考级的焦虑。

但儿子整页整页地拉奏五线谱时,也不知不觉中将其背出。

除了对艺术有很好的感受力外,学琴带给儿子的另一直接意想不到的好处:儿子的记忆力相当出色。

学习绘画和小提琴的经历,使得儿子对音乐和其他艺术都有很强的兴趣和感受力。

他自认为“一直有极广阔的音乐欣赏,听过许多迥然不同的音乐。

他们在我的心灵与指尖处留下痕迹。

从歌特到死亡,到重金属,到灵魂,到蓝调,到流行,到舞曲,到抒情,到爵士。

以及很多难以区分的歌曲。

听不同的音乐是一种享受。

音乐净化灵魂。

” 这让我相信,学习艺术可以受益终生。

平等教育:“润物细无声”授受方式的最佳温床——当有一天,你在所有方面都是我的老师了,我就成功了一天,在饭桌上,我对儿子说,我和他之间有四种关系,让他说一说有哪四种。

他掰着手指数过来:“第一,你是我妈妈。

”我说对。

“第二是老师?”是的。

“第三朋友?”他有点小小的得意,我说,不错。

“第四种……”憋了半天,他怎么也说不上来。

我告诉他,第四种就是:我是他学生。

他惊讶了:“谁是谁的学生呀!”“我是你的学生呀。

”“怎么会呢!”我说:“对的,没错。

你瞧,你会拉小提琴,所以在音乐方面,你已经可以做我的小老师啦。

还有,在百科知识方面,你知道的东西也比我多了,我得向你学习了。

”这么一说,他觉得很新鲜,有点开心,也有点得意。

我接着说,当有一天,你在所有方面都是我的老师了,那我教育你的任务才算完成了,我们的合作也才能算是成功了。

现在呢,呵呵,“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需努力啊。

教育,只有在被孩子接受时,方能显出其效果。

平等姿态,最容易让孩子乐于接近你,接受你。

那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公德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比如爱心、同情心等,都以“润物细无声”的授受方式为上乘。

挫折教育:帮助孩子迈过沟沟坎坎,需要讲究方式——“儿子,要赚还是要亏,你自己选吧。

”一次,某个黄金周前,儿子回到家垂头丧气。

一问,原来刚在学校完成一轮考试,成绩跌到他自己都难以置信的程度。

我心中当然也着急,看到他吃着饭难以下咽的样子,我知道讲“大道理”的最佳时间来临了。

我说,你考试考砸了是坏事吧。

他说是啊。

我说,那你想把这个坏事变成好事呢,还是想把这个坏事变成更坏的坏事?他有点不解:“怎么说?”我说,如果这次考试成绩能让他明白“光靠小聪明学习终究是不行的”这个道理,知道学习上该勤奋时就得勤奋,然后认认真真去查漏补缺,下次考试把成绩拉回去,由此,一次坏成绩换一条“真理”,这个坏事是不是就变成了好事?那就赚了。

但如果他因为这次糟糕的成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那么,他就把这个坏事变成了更坏的坏事,也就是亏到底了。

“儿子,要赚还是要亏,你自己选吧。

”在我的这种“说辞”下,儿子的答案自然是明摆着的了。

接下来是时间安排问题,学校放七天假,假期第一天他本来与老师同学约好一起玩的,现在考试成绩这样,假期如何安排,我还是先听他的意见。

他说:“我要用一天来发泄,用六天来发奋。

”呵呵,话到这里,我再多说什么效果就适得其反了,孩子玩的天性总还是要是满足的。

惩罚教育:有时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伤害很大——“……只要你改正错误,妈妈也决不再犯。

”还记得刚上小学不久发生的一桩事。

有一次放学去接他,老师“告状”说儿子上课不听讲,我听说后板着脸地批评了他。

没想到第二天去接他时,老师说了同样的话,这下我的气可不打一处来了,回家路上不再理他,闷声不响往前走,他自知理亏,一路跟着也无话。

走到家门口,我打开门进去,一反手把他关在了门外(这是很多家长易犯的大错误——我的“马后炮”认识)。

儿子倔强得很,站在门外一声不吭。

天色渐渐昏暗,那天家中只有我和儿子,我看看这样僵持着也不是个事,遂打开了门。

怎么下台呢?我想了想对儿子说:“妈妈把你关在门外错了,妈妈向你认错。

但妈妈是第一次做妈妈,难免犯错;就像你是第一次做学生,也难免犯错。

不过妈妈的错是因为你犯错在先,只要你改正错误,妈妈也决不再犯。

”一席话释放了儿子的委屈情绪,儿子“哇”地哭了。

但从此以后,却再也没听到学校老师的“告状”。

多少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事我对儿子依旧怀着一份歉疚,我知道当年的举动从教育的角度讲是极其错误的,这比揍孩子一顿还可怕。

虽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风雨,但这种冷暴力式的惩罚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弥补,后果会是很严重的。

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办事能力——儿子把从生物课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了中学时,儿子对生物学情有独钟,进入高中后,理科各科都组织了竞赛班,儿子一开始选择了化学,后来出于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对升学有自己的规划,悄悄看起了生物竞赛书,并且学着把从生物课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了。

有一次我生病,拍出的CT片有黑影,由于不能确定病情,很是担心,儿子拿过片子来一看,说,妈妈不用担心的,没什么大问题。

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看了片子,发现黑影边缘是毛边,所以问题应该不大。

治疗结果不出儿子所料,我感到很欣慰。

以后每次体检,我都会将体检报告拿给他,让他为我做“专业”解答,儿子因此很有成就感,逢到我生病,他会很主动地跑来“检查”我吃的药是否合适。

平时也常常解答我对人体和一些植物的疑惑,答疑完了看到我“崇拜”的夸张表情,很是得意。

这样的“学以致用”大概也算是一种小小的良性刺激,总之,儿子对生物学的学习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竞赛结束后,他把厚厚的一摞专业书收好,对我说,还要带到大学里去用呢。

有一天,儿子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感谢你不阻止我参加竞赛,不干涉我参加活动。

因为竞赛和活动,都可能影响平时考试的分数。

经过中考的“洗礼”,有哪一位家长不知道“分数”的分量。

但我知道,只有以充分尊重的孩子的意愿为前提,才能谈得上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办事能力的培养,才能谈得上素质教育的实现。

因而,儿子参加的诸多活动,如动漫比赛、辩论赛、戏剧演出等,只要他愿意,我都支持。

一个愿意为自己和集体去争取荣誉的学生,他最后所学到的东西,一定会比一时失去的东西多。

梦想教育:给孩子插上翱翔蓝天的翅膀——我对儿子说,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前进的动力我的工作性质基本不使用英语,但有一阵子,我一直在捧英语书,儿子问我为什么,我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你正好念大二,也许你会去北京念书,那样我们就可以相约北京,作为志愿者一起为奥运会服务啦。

儿子听后,很兴奋,也很期待。

当然,我也知道真到了那个时候,我能够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我给儿子这个说法,是因为我想,要真能够去成,那将会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如果不能去成,就算是我的一个小小梦想。

我对儿子说,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没有梦想的生活是贫乏的,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的。

我给儿子“梦想教育”的方式是,谈我自己各种各样的梦想,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

然后问他:你的呢?引导他构筑自己的梦想。

并让他知道,为了梦想(理想),就要付出努力。

18年来,我和儿子携手走在一条花香满径的成长之路上,我们在沟通和交流中共同学会做孩子、做母亲。

现在,儿子已就读香港的大学,但母子的沟通依然进行,只是有了新的方式——我从儿子的博客中了解他的大学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