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1简答

药剂学1简答

简答题1.在乳剂制备中,选择乳化剂的原则是什么?(16分)(1)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1)口服乳剂:可选用无毒、无刺激性的高分子溶液作乳化剂.如多糖类或蛋白质用于制备O/W型乳剂.选择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应注意其毒性,一般非郭子型表面活性剂无毒性或毒性很低,可使用.2)外用乳剂:可选用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其表面活性适度,以避免表面活性太强而引起刺激性.外用乳剂可以是O/W型或W/O型,一般不宜采用高分子溶液作乳化剂.3)注射用乳剂:对于注射用乳剂、尤其是静脉注射用乳剂,作为乳化剂的物质应无毒、无刺激性(肌内、血管)、无致敏及无溶血性.目前用于静脉搏注射乳剂(为O/W型)的乳化剂仅有卵磷脂、泊洛沙姆(poloxamor188)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三种.(2)乳化剂的混合使用在制备乳剂时为了使其更稳定,常将几种乳化剂合用.这样可达到如下效果.1)调节HLB值油相的种类不同,乳剂的类型不同,对乳化剂的HLB值要求也不相同,可根据油要求来调配混合乳化剂,使其具有相应的HLB值.2)改善膜的稳定性使用混合乳化剂,尤其是油性与水性乳化剂的混合使用,能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复合膜,从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3)增加乳剂的黏度混合乳化剂能增加乳剂黏度,如阿拉伯胶、果胶等混合使水相黏度增加,而十六醇硬脂酸酯与蜂蜡合用可增加油相黏度,使乳剂的分层速度降低,有利于乳剂的稳定.不过此类乳剂主要是用口服或外用.2.影响滴眼剂中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9分)(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溢出正常人泪液的容量约为7;不眨眼时眼部可容纳3左右的液体;一滴眼药水的体积一般为50-75;当滴入眼药水时,估计有70%的药液从眼部溢出,如果眨眼则有90%的药液损失.(2)药物外周血管消除结膜上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当由滴眼剂滴入时,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有很大比例的药物可透过结膜,进入血液中,从而迅速从眼组织消除.(3)pH与Pka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均有丰富的类脂质,脂溶性药物较易渗入,水溶性物质则比较容易透入基质层中.既有脂溶性部分,又有水溶性部分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完全解离或完全不解离的药物一般难以透过完整的角膜.水溶性药物容易通过巩膜,而脂溶性药物则不易通过.(4)刺激性眼用制剂如果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则滴入眼部后可使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加快药物从外周血管的消除,同时使泪腺分泌增多,后者将药物溶液迅速稀释,并通过泪管系统排入鼻腔或口腔,使药物地眼部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严惩影响药效.另一方面,眼用制剂如果具有较大的刺激性,会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用药的顺应性.(5)表面张力滴眼剂的表面张力越小,越有利于它与泪液的弃分混合,也越有利于药物与角膜的接触,从而使药物渗入角膜的机会增加.(6)粘度适当增加介质的粘度,可降低药物对眼部的刺激性,使滴眼剂中药物与角膜的接触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7)其它:小分子量的离子可以很快的速度通过细胞间隙透入角膜;角膜创伤时药物的透过去时性可大大增加.3.输液常出现澄明度问题,简述微粒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10分)输液中的微粒有各种各样,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细菌、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等。

微粒产生的原因:微粒主要产生于容器与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包括车间空气洁净度差、容器洗涤工艺设计不当不净、滤器选择不佳、滤过方法不好、灌封操作不合要求、工序安排不合理等。

输液容器的问题主要是橡胶塞和输液容器的质量不好,在贮存过程中可能污染药液,影响产品质量。

解决办法:包括加强工艺过程管理,采用先进的层流净化空气技术和微孔薄膜滤过技术,采取生产联动化等措施,提高输液容器及橡胶塞的质量,必要时加用涤纶4.叙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环境因素与稳定化措施(12分)(1)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瓜速度加快,所在药物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应考虑温度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制订合理的工艺条件.有些产品在保证完全灭菌的前提下,可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对热特别敏感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生物制品,要根据药物性质,设计合适的剂型(如固体剂型),生产中采取特殊的工艺,如冷冻干燥,无菌操作等,同时产品要低温贮存.(2)光线的影响光能激发氧化反应,加速药物的分解.光敏感的药物制剂,制备过程中要避光操作,选择包装也很重要,应采用棕色下班瓶包装或容器内衬垫黑纸,避光贮存.(3)空气(氧)的影响大气中的氧是引起药物制剂氧化的重要因素.对于易氧化的品种,除去气氛是防止氧化的根本措施.生产上一般在溶液中和容器空间通入隋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或氮气.置换其中的氧.对于固体药物,也可采取真空包装.此外还要加入抗氧剂.抗氧剂可分为水溶性抗氧剂与油溶性抗氧剂两大类,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酸酸钠,硫代硫酸钠等.(4)金属离子的影响制剂中微量金属离子主要来自原输料,溶剂,容器以及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要避免金属离子的影响,应选用纯度较高的原辅料,操作过程中不要使用金属器具,同时还可加入蝥合剂如依地酸盐或枸橼酸,酒石酸,磷酸,二巯乙基甘氨酸等附加剂.(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湿度与水分对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的影响特别重要.水是化学反应的媒介,固体药物吸附了水分以后,在表面形成一层液膜,分解反应就在膜中进行.生产过程中注意尽量不引入水分,另外产品密闭,在干燥处保存. (6)包装材料的影响药物贮藏于室温环境中,主要受热,光,水汽及空气(氧)的影响,包装设计就是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玻璃理化性能稳定,不易与药物作用,不能使气体透过,为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类容器.棕色玻璃能阻挡波长小于470nm的光线透过,故光敏感的药物可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塑料容器存在透气性,透湿性,吸着性.因此要注意包装材料的选择.5.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角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2分)(1)制成盐类某些不溶或难溶的有机药物,若分子结构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可分别将其制成盐,以增大在品中的溶解度.例如巴比妥类,磺胺类,氨基水杨酸等酸性药物,可用碱(常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与其生成盐,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又如天然的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可用酸(盐酸,硫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酸,马来酸,酒石酸或醋酸等)使其成盐.(2)应用混合溶剂水中加入甘油,乙醇,丙二醇等水溶性有机溶剂,可增大某些难溶性有机药物的溶解度,如氯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0.25%,采用水中含有25%乙醇与55%的甘油复合溶剂可制成12.5%的氯霉素溶液.又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溶解度最大.(3)加入助溶剂一些难溶性药物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够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不降低药物的生活活性,称此现象为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笱此为助溶剂,助溶机理为: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盐,形成复合物或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复盐.例如难溶于水的碘可用碘化钾作助溶剂.与之形成络合物使碘在水中的浓度达5%.(4)用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可以作增溶剂,以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增溶机理是具有疏水性中心区的胶束可包裹,插入与镶嵌极性不同的分子或基团.非极性药物如苯.甲苯.维生素A棕榈酸酯等,其亲油性强,可被包裹在胶束的疏水中心区而被增溶;极性药物如对羟基苯甲酸等,由于亲水性强,与增溶剂的亲水基具有亲和力被镶嵌于磁针束的亲水性外南宁而被增溶;同时具有极性基团与非极性基团的药物,如甲酚,水杨酸等,分子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的疏水中心区,亲水部分嵌入胶事的亲水外壳内而被增溶。

6.简述混悬剂中稳定剂类型,在制剂中的作用以及常用的稳定剂。

(15分)混悬剂具有热力学与动力学不稳定性,根据其特点在制备时可加入不同的稳定剂,根据其作用可分为润湿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1)润湿剂润湿剂系指能够改善疏水性药物微粒表面被介质(水)润湿性能的附加剂。

一些固体药物疏水性强的药物,药物微粒表面吸附有空气,在制备混悬剂时药物微粒不易被水润湿而飘浮于液体表面,此时应加入润湿剂来改变药物微粒润湿性能。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改变药物微粒表面的亲水性。

常用的润湿剂的是表面活性剂,最常用的是HLB值在7~9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吐温类,十二烷基硫酸钠、泊洛沙姆等。

(2)助悬剂助悬剂的作用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此外,助悬剂可吸附在微粒表面形成机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的相互聚集与结晶的转型。

目前常用助悬剂有: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有天然高分子助悬剂,如黄原胶、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桃胶、琼脂、白及胶、海藻酸钠、淀粉浆等;还有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

此外还有硅皂土,触变胶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混悬剂中如果加入适量的电解质,可使∈电位降低到适当的程度,即使微粒间的排斥力稍低于吸引力,此时微粒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经振摇可恢复成均匀的混悬剂,这个现象称为絮凝,所加电解质称作絮凝剂。

絮凝剂的加人量,以使暑电位降至20~25my为度,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的絮凝,是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最佳状态。

如果在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ξ电位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同一电解质可因加入量的不同,在混悬剂中可以起絮凝作用(降低ξ电位)或起反絮凝作用(升高ξ电位)。

常用絮凝剂或反絮凝剂为枸橼酸盐或枸橼酸的酸式盐、酒石酸盐或酸式酒石酸盐、磷酸盐和一些氯化物(如三氯化铝)等剂。

3.简述滴丸剂的特点。

滴丸剂的特点①溶出速率快,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

②液体药物可制成固体滴丸,便于携带和服用。

③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因药物与基质熔融后,与空气接触面积小,从而减少药物氧化和挥发,若基质为非水性,则不易水解。

④根据药物选用不同的基质,还可制成长效或控释的滴丸剂。

⑤生产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生产车间内无粉尘,有利于劳动保护;而且生产工序少、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

⑥但由于目前可使用的基质少,且难以制成大丸,所以只能应用于剂量较小的药物。

2.简述输液制备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6分)输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细菌污染和热原污染,以及澄明度与微粒污染问题。

(1)染菌问题染菌原因,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灭菌不彻底、瓶塞不严或者漏气等等;由于输液多为营养物质,细菌易于滋长繁殖,因此也特别容易染菌;即使最后经过灭菌,但大量细菌尸体存在,也能引起发热等不良反应;输液的灭菌条件一般为115℃处理30分钟,但有些细菌的芽胞需经120℃加热30—40分钟才能杀灭,而某些放线菌要经过140℃处理15—20分钟才能杀死;解决方法主要是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要严格灭菌,严密包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