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和库仑法
1889年,N.Klobukhov 提出采用旋转阳极进行搅拌。 1896年,H.Paweck 使用网状杯形黄铜阴电极取代坩埚状电极,提高效率。
1899年,C.Winkler 使用圆柱形网状铂电极,阳极为螺旋形铂丝,一直沿用
至今。
1.4 电解现象:
利用外部电能使化学反应向非自发方向进行的过程。在电解池的两电极 上 施加的直流电压达到一定值时,电极上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中(及回路) 就有电流通过,这个过程称为电解(现象)。 无论电解法还是库仑法,都以电解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电解池组成:电解池(包括电极、电解溶液及搅拌器) 外加电压装置(分压器)
U分 E反 析a 析c 1.70V
与实验测得值吻合。因此,实验测得的ψ析a和ψ析c与上面通过Nernst方程计 算出的ψ平a和ψ平c存在一定的差值——超电位η。
2.3 超电压和超电位
电极过程决定于其中最慢的一步,多数是电极 反应速度较慢。 在导论一章中已指出,电流通过电解池时,由 于两电极会发生极化并由此产生超电位。
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反电解的过程。为什么?
因为,电解一开始就会产生铜和氧气,使两个铂电极变成了铜电
极和氧电极,构成了原电池,产生与外加电压相反的反电动势,要使 电解顺利进行,必须克服反电动势。 总结: 电解过程分三个步骤包括:两个电极反应;一个离子传导。
电解的本质是电解液导电,即电流流过电解质,通过发生电极反
显示仪器三部分,( 如图 ) 。电极介绍对比:
a. 指示电极和工作电极: 在化学电池中藉以反映离子浓度、发生所需电化学
反应或响应激发讯号的电极。一般对平衡体系或在测量
时,主体浓度不发生可觉察的变化的电极——指示电极; 如果有较大电流通过,主体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的体系,
相应电极——工作电极。
b. 参比电极:电极电位恒定不变 c. 辅助电极和对电极: 为提供电子传导的场所,但电极上的反应并非实验 所研究或测量的。工作电流很小时,参比电极即为辅助 电极;当工作电流较大时,参比电极将难以负荷,其电 位亦不稳定,应加上一“辅助电极”构成“三电极系统” 来测量或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
E=1.23-0.34=0.89V。
由电流方向判断,其电动势刚好与电解时所加的电压相反。故称为反 电动势E反。由于反电动势的存在,使得电解时只有:U加>E反后,才能发生
电解现象——分解电压存在的根本原因。(简答题)
因此,理论上只要U加>0.89V后,电解即可发生。
电解过程分: 步骤一:电子→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如:Cu2+ + 2e → Cu↓。阴极周围由“中性” →负电荷增多。相当于负荷(电子)从阴极“下 岸”,进入电解液。 步骤二:多余“负荷”在阴极的排斥和阳极的吸引下,向阳极“前进”。 步骤三:在阳极附近,多余“负荷”→电解池阳极→相当于失去电子→发生
最早出现,包括: 一是用外电源将被测液进行电解,使被测离子在电极上以金属或其它形式在 电极上100%析出,称析出物重量,由增量求出含量。实质是重量分析法,称为电 重量分析法(electrolytic gavimetry)。 与重量法相比,“电”作为“沉淀剂”。适于常量分析,相对误差与滴定分
析同较小,0.1~0.01%。
按实验所控制的参数(E 或i )不同,分:控制电位电解(库仑)法和控制
电流电解(库仑)法。 控制电位法是控制电极电位在某一恒定值,使电位有一定差值的几种
离子能够分别进行测定,因而选择性较高,但分析时间较长。
控制电流法是控制通过电适当的指示电解完全或电流效率
应来实现。 电解特点:一个不断克服反电解的过程。
2.2 分解电压和析出电位
电解硫酸铜。当外加电压较小时,不能引起电极反应,几乎没有电流
或只有很小电流通过电解池。如继续增大外加电压,电流略为增加,直到
外加电压增加至某一数值后,通过电解池的电流明显变大。这时的电极电 位称析出电位(ψ析),电池上的电压称分解电压(U分)。而发生的电解现象,
电分析化学系列教案之四
电解和库仑法
Electrolysis and Coulometry
邯郸学院化学系 许文峰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Handan College Xu Wenfeng
2004.5
一、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电解分析法
二、电解分析方法和应用
一、库仑分析的基本原理
位。
从电解的过程分析:ψO2 和ψCu 在电解过程 中到底为多少呢?也就是析出电位ψ析 是多少。 测定ψ析的装置: 在改变外加电压的同时,测量电流与电极 电位的关系,得到与电流和分解电压相类似的 曲线。如图:
析出电位ψ析c——物质在阴极产生迅速的、连续
不断的电极反应,被还原析出时的最正的阴极电位。
三种方法定量依据:
方法 电位法 电解法 伏安法 测定物理量
电位、电动势 电重量、电量 电流
定量方程
Nernst方程 Faraday定律 Ilkovic方程等
§1 概述
电解法和库仑法都是依据电解现象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据“计量方式”不 同:电解法和库仑法。
1.1 电解分析(electrolytic analysis)
二是通过控制电位,使被电解物在不同电位下电解,使析出电位不同的混合 物得以分离,称为电分离分析法(electrolytic separation)。
1.2 库仑分析法(coulometry) 原理与电解法相似,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不是称电解析出物,而 是通过测量被测物质在100%电流效率下电解所耗电量来进行定量的方法。 实现方式:恒电位和恒电流库仑分析(库仑滴定) 共同点: 基本原理相似,都以电解为基础;不用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种绝 对分析法,准确度高。 不同点: 电重量法只测量高含量物质,通过计量重量定量。而库仑分析法,由 Faraday 定律通过计量电量定量,因为Faraday 系数很大,即使含量很低,需 要电量较多。适用于微量、痕量成分的测定。 原理相同;定量依据不同:质量、电量。
氧化反应:如:2H2O - 4e→ 4H+ + O2↑ ;阳极周围由“负荷” →减少。相
当于负荷(电子)从阳极“上岸”,流向电源正极。同时生成的 H+向阴极前进, 形成电流回路。
因此,电解过程本质——电流流过电解质的过程。通过发生电极反应来
实现。包括:两个电极反应;一个离子传导。 电解的特点:电解一开始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对立面——反电解。电解
由于电解过程使用的搅拌,可以消除浓差极化,
只剩下了反应速度引起的电化学极化。
也就是,多数的电解,其电极反应这一步的速度很慢,需要较大的活化能, 引起的电化学极化。因此,电解时为使反应能顺利进行,对阴极反应而言,必须 使阴极电位比其平衡电位更负一些;对阳极反应而言,则必须使阳极电位比其平 衡电位更正一些。这种由于电极反应引起的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称为 电化学极化。
②浓度:ψ=ψo + S lgC 。 ③电极材料(影响过电位),进而影响电极反应发生。对CuSO4 溶液:
阴极——析出红色铜:Cu2+ +2e = Cu↓
阳极——有气体产生:2H2O - 4e= 4H+ + O2↑ 作图: i - U AB 段——残余电流 BC段——电解反应产生的电流,延长CB 与电压轴的交点D。对应的电压,即为所 i
100%的方法。
1.3 发展历史
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成功制造伏打堆电池。同年英国化学家卡里斯尔 (A.Carlisle)和尼柯尔森(W.Nicholson)利用伏打电池实现了水的电解。利用电流进 行电量分析的最早尝试是电解分析法。 1864年,吉布斯首次利用这种方法测定铜。铜的快速电解测定获得成功,促进 这种分析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其它金属。 1873年汉内(J.B.Hanney)测定汞 1877年G.Parodie 测定Zn,Pb;Riche 测定Mn 1878年G.F.Smith 测定Cd对影响电解测定法的各种因素 1818年A.Calassen 之前,人们为改善电解分析法的质量,着重于电解液的性质如 改变溶剂、加入适当电解质等方法。而Classen 第一个利用仪器装置系统观察了电流的 大小,电流密度以及外加电压对电解质量的影响,并发现电解溶液和电解过程中搅拌 电解液对电解速度有极大改善。
对于可逆电池,当消除浓差极化的电解过程有:
U可 U理 平a 平c
对于不可逆电池,由于电池回路的电压降和阴、阳极的极化所产生的超电位, 使得实际上的分解电压要比理论分解电压大。使电解反应按一定速度进行所需的
实际电压称为实际分解电压:
平a 平c a c iR U可 iR U可
§2 电解分析法基本原理
电解装置: 2.1 电解过程
阳极用螺旋状 Pt 并旋转(生成气体尽量扩散 出来),阴极用网状 Pt(大的表面)和电解液。 pH=1时,电解0.1mol/L的CuSO4为例。调节 R , 随外加电压U增大,记录电流随U变化:i - U 。 开始只有较小电流,随电压变化不大。与极谱法类似属残余电流。由 少量O2 和Fe3+ 扩散到电极被还原形成。 外加电压增到一定程度时,两极的反应:阳极有:OH-、SO42- ;阴极 有:H+、Cu2+。决定发生电极反应因素: ①电动序相对位置(标准电极电位)、物质本性、属性。
的活度关系,遵守Nernst 方程进行定量分析。
定量遵守:Nernst 方程:E = f (α) 电解法、库仑法 ——采用大面积电极,A/V值大,电解期间尽可能减小或
消除浓差极化现象,在搅拌下,通过工作电极的电流较大,使溶液中被测物
质的浓度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趋于零。 定量遵守:Faraday 定律:Q = f (n)
C
测得的该物质的分解电压U分测 。
那么,为什么存在U分测 ? U分测取决 于哪些因素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