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2020-2021年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佳木斯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
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
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
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
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对的向往。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目不识丁择善而从高山仰止名不副实B . 不学无术择善而从高山景行盛名难副C . 不学无术见贤思齐高山仰止盛名难副D . 目不识丁见贤思齐高山景行名不副实(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B . 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C .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D .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20·奉贤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物质、技术、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
新石器时伐,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
②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
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
一件粗糙的石器,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
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③“美”产生了。
“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
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
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
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来源于:上海新高考资料与信息速递。
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
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
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
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
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
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
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
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
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
但是,对泥土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晒干或烘焙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有更复杂的记忆累积。
我们知道,最初的猿人,还是像今天看到的狗和牛马一样,口渴的时候,伏下身去,就近河面来饮水。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代手的进步,这个在制作器物中逐渐被开发出来的“手”才具备了新的能力。
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
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喝,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
这时,这合拢的双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概念。
④这也许是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碗”吧。
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
他也许联想到更为复杂的经验,我们不知道。
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于这个在河边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如何把双手合拢可以捧水的这个“观念”和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
《易·系辞》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
⑤当一个造型的观念和某一种物质一旦联系在一起,几乎就是生物界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一个受精卵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等待它成长而已。
如同一个“观念”和“物质”结合了,剩下的只是等待手努力在“技术”上去完成它。
这个把双手合拢盛水的“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人,已经完成了一个“碗”,也许当他第一次用湿润的泥土捏出了这个形状,便兴奋地跑到河边,用它去盛水,上海高考墙,不想这“碗”便溃散溶化了。
于是,他又必须把这湿润的泥土形成的“碗”与晒干、与烘焙等等泥土变硬固定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人类是在这样的一步一步认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文明的创造。
是生存的意志使手进步了,手的进步又促成了许多认识能力的开发和物质特性的了解。
手再回过头来,要求物质屈服于“技术”为这个“观念”服务。
是“手”与“物质力”、“观念”与“技术”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造型美术。
⑥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
(节选自蒋勋《美的沉思》)(1)第③段中划线词“伦理的因素”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
(2)下面对文章第③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人类产生最初的“美”的情感离不开辛苦沉重的生存竞争。
B . 从石斧变成玉斧意味着斧的审美功能取代了斧的实用功能。
C . 农业的产生和陶器的制作是人类第一次物质大更换的结果。
D . 记忆累积是人类认识泥土特性比认识岩石特性复杂的原因。
(3)下列选项不符合第⑤段所说的“观念”与“物质”结合情况的一项是()A . 鲁班发明细齿状的锯子B . 王维创作《雪中芭蕉图》C . 昆曲演员苦练水袖功夫D . 小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4)作为一篇美学散文,本文在说明“美”如何产生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
请以第④段画线句为例,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5)文章结尾写到“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
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梳理创造这一“美的故事”的过程。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44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 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 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 000词次)的50%。
词典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
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
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
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
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
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
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材料二: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
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作出规定。
“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
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作出规定。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材料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44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
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