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 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
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
“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 而言的。
“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
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
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
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
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
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
因此,会“有看点”。
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
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
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
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
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2、小豆芽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
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
要种豆芽。
我把绿豆泡在水里,第二天,绿豆长出了一点点白色的小尾巴。
我小心地为它换水,第三天,绿豆已经长成可爱的小豆芽了,细细白白的小豆芽头顶着两瓣绿的小叶子。
小豆芽长得非常快。
一星期后,它长高了许多,我用尺量了一下,它已经有2 4厘米了。
如果我能像小豆芽一样长得那么快就好了,那我就变成大高个姚明了。
3、给鸭子添一条腿
今天我们一家去饭店吃饭。
妈妈点了一道老鸭汤。
我高兴极了,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尤其是鸭腿。
菜来了,我看着香喷喷的老鸭汤直流口水。
爸爸和妈妈一人一只鸭腿,我想再找一个,可是没有了,因为鸭只有两条腿啊!这下美梦泡汤了。
所以我只好蹶着嘴去夹别的东西吃了。
第二天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画鸭子。
不一会我就画好了,当我想起昨天吃饭时的情景,便不由得给鸭子再画了一条腿。
交作业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姚华同学画的鸭子很特别,有三条腿。
”接着老师把我的画贴到想象力榜上,还夸奖了我,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奶奶上当了
一天早上,妈妈提着篮子准备上超市去买菜。
奶奶见了,说让
她去买吧。
两个人各不相让。
我见了,往地上一躺,呜呜地哭叫起来。
奶奶连忙松开手走到我跟前问:“怎么了?怎么了?”我使劲地朝着妈妈眨眼睛,意思是你赶快走啊!
妈妈会意了我的意思,撒腿就往外跑。
奶奶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
奶奶把我拉起来以后,用手指点着我的脑门说:“你这个孩子真坏!” 这样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之间并无冲突, 也不矛盾。
可以同时进行。
还是那句话:“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堂训练作文和课外生活作文包括哪些训练方式?课堂作文如何才能简单、省时而有实效?“范文”该如何运用才能为学生更好地习作服务呢?如何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如何看待和把握“模仿”这一训练方式?
一般来说,课堂训练作文是根据教材的训练要求进行的。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不外乎在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以及如何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还有一种训练方式:抄写、听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看图作文,听音响作文、静物素描、人物素描、场景素描,叙事素描等。
课外生活作文,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对学生作文的评讲。
应该着重表扬褒奖那些题材新、构思巧、语言鲜活、感情真实的习作。
以此鼓励学生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
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琐事。
平凡寻常事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作文训练要在“有效”上做文章下功夫.
要做到“有效”,我提出下面四句话,1 6个字: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