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翻译研究:回顾、现状与思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周恩)摘要:本文对过去几个世纪关于中医翻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分三个阶段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从学科与研究队伍建设、学术成就以及研究内容等几方面概述了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医;回顾;成就;不足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Survey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research on TCM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It reviews the three-sta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er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contents as well as weakn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TCM transl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achievements; weaknesses1.引言中医翻译早已有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诸国。
然而,在我国同那些国家那时所进行的医药交流中,却鲜有翻译活动的记载。
直到17 世纪中叶,我国开始与欧洲诸国进行医药交流,才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医翻译历史提供了比较详尽资料(李照国1997)。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中医翻译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在此,我们将对中医翻译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回顾,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大致的介绍,并提出中医翻译研究的一些思考。
2.中医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医翻译从17世纪至今,其发展大致可以分文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逐步深入阶段和逐步成熟阶段。
下面我们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回顾。
2.1 早期萌芽阶段17 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为中医向欧洲传播的始发阶段,进展比较缓慢。
在欧洲仅出版了19 部有关中医的译著。
而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末的这一百年间,中医学在欧洲的传播有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范围有了一定得拓展,先后出版了137 部有关中医的书籍。
这一时期对中医的研究多属综述性的,尚未发现将整部中医典籍译成西文的记载;研究的重点和中心主要集中在针灸方面;译者均为欧洲人,大部分是来华的传教士;当时翻译的一些中医术语在嗣后的翻译活动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如我们今天使用的acupuncture (针刺) 和moxibustion (艾灸) 两个译语即是荷兰人Dane Jacob Booudt,Buschof H. 及Rhijine W. 在17 世纪初首译成西文的(李照国1997)。
2.2 逐步深入阶段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是中医翻译逐步深入的阶段。
中国和西方在医学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药译著的出版逐渐由国外转向国内,国家有关方面曾组织专家翻译出版了一些中医教科书。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开始直接参与中医的对外翻译工作,翻译的中心由针灸学逐步转向医学史和药学,同时英语在中医翻译中已占主导地位,基本中止了拉丁语的使用。
而且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如50 年代,美国人Veith 将《素问》1—34 章译为英语并详加注解,中国学者黄雯也将《内经》的一些重要章节译成了英文。
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的中医术语被译成了英语,为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逐步成熟阶段从改革开放起,中医翻译进入了逐步成熟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翻译工作的中心已完全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中国翻译工作者成了中医翻译的主力军;翻译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广泛性和系统性;翻译由实践转入理论总结,几部颇有影响的汉英中医词典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模式标准化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出现了如《中医翻译导论》和《中医英语翻译技巧》等专门研究中医翻译理论问题的专著;建立了中医翻译有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1991 年成立了“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卫生厅和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1993 年成立了“陕西省中医翻译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学会1996 年成立了“中医翻译学会”(李照国1997)。
3.中医翻译的现状3.1 研究队伍与学科建设中医翻译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研究院等机构。
高校中医类教师和外语教师是中医翻译研究人员的主体。
中医翻译吸引了大批坚定的拥护者从事中医翻译研究,从CNKI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共有105条有关中医翻译的记录,其中包括大批的期刊文章以及一部分硕士论文。
目前,比较活跃并有一定成就的中医翻译研究专家有:陈可冀、欧明、谢竹藩、李照国、朱忠宝、张恩勤、徐象才、罗磊等。
随着中医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医翻译已纳入高校中医类以及语言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有不少中医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或研究方向,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湖南中医学院等(倪传斌2006)。
而且以中医翻译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也已建立,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成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中医翻译领域研究和教学人材的重要基地。
3.2 学术成就3.2.1 学术期刊文献目前,国内期刊中涉及中医翻译的研究主要有中医类期刊和外语类期刊。
有的期刊还专门开辟了“中医翻译研究”的专栏,比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自1992开辟“中医英译”专栏以来已刊登文章100余篇,分别见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罗磊2004),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翻译的发展。
其他的一些中医类杂志如《中西医结合学报》、《陕西中医学院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教育》等也发表过有关中医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
另外,外语类期刊发表中医翻译论文的主要集中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以及《中国科技翻译》等。
3.2.2 专著、教材、词典、译著有关中医翻译研究的专著主要有:《中医翻译导论》(李照国1993 西北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翻译技巧》(李照国1997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李照国1999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罗磊2004 中医古籍出版社),《译海心语——中医药文化翻译别论》(李照国2006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
有关中医翻译的教材主要有:《中医英语教程》(李照国1995 西北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基础》(朱忠宝2000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英语》(黄嘉陵2000 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阅读教程》(陈保蓉2001 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徐象才2002 南海出版公司),《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李照国2002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中医英语》(李照国200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英语》(李磊2003 科学出版社),《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上册)》(李磊200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下册)》(施蕴中200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
有关中医翻译的词典主要有:《汉英中医辞典》(欧明1986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谢竹藩1994 新世界出版社),《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魏迺杰1995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汉英中医词典》(黄嘉陵1997 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英中医药大词典》(李照国1997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实用汉英中医词典》(张奇文200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简明汉英中医词典》(李照国2002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汉英中医学词典》(刘伟,崔珂2004 河南大学出版社),《汉英英汉医学英语构词法词典》(李照国2005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
在中医翻译译著方面,主要指一大批的中医经典文库和中医经典教材的翻译,比如《黄帝内经》等一批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以及《中医药文库》等多部中医临床各科学术著作和教材的翻译等。
3.3 研究内容3.3.1 中医翻译理论的构建中医翻译的学者对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出版了部分研究著作,系统地构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翻译理论构建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照国教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集英语本科,中医英语硕士和中医学博士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他在1991年和1992年先后在《中国翻译》上发表“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1992 年7 月,他的以中医翻译为研究方向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On Standardiz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inology) 通过答辩;同时,其专著《中医翻译导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上海中医药大学,1999) 和《译海心语——中医药文化翻译别论》(李照国2006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
在其论文和专著中,李照国教授多次提出应建立中医翻译理论的构想。
这标志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初具学科雏形,从此也揭开了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张登峰等2006)。
3.3.2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研究目前,中医翻译界学者黄嘉陵(2000),成建军(2003),朱函亭(2004),郑建普等(2005),王雪松、周美启(2005),李照国(2006)等都对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中医英语翻译的长期实践,结合中医英语翻译的实际,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比较分析,系统地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标准和方法,完成了大量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标准化的研究。
在中医翻译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为北京大学谢竹藩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照国教授。
谢竹藩教授编著了《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等。
从1987年起,谢竹藩教授在英文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TCM Terminology(中医术语)”栏目上连续发表“Selected Ter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词义选择及翻译)”,共16期;从2002年起,他又在该杂志“On Standard Nomenclature(术语的翻译标准)”栏目上连续发表“On Standard Nomenclature of Basic Chinese Medical Terms(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