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上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 女子笄礼
冠礼要在宗庙举行,主持者是将行冠礼者的父亲。首先,父亲
要在行冠礼之前,先进行筮(占卜),以确定行礼的日期和参加儿子 冠礼的来宾。然后将行冠礼的日期告诉宾家。到了这天,行冠礼的 席位安置在宗庙阼[zuo做]阶(堂前东阶)北端。待来宾到达后,将加 冠者从东堂领出就席,由来宾为他梳头、挽髻、加簪(用于固定头 发)、著[纟丽][li离,亦读xi洗,用于束发的黑色帛]。之后在父亲的 主持下,由事先确定的一位来宾,十分庄重地为他加冠,即将冠戴
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将敌军的俘虏 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 号为“衅鼓”。
誓师,是指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 作战意义,表示决心的意思。
古代出师宣誓:喝酒,拔刀,摔碗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 “小聘”;每隔三年派卿 朝见天子为“大聘”;每 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 “朝”。
滚冕
加冠之后,人们向加冠者 敬酒以示祝贺。然后加冠 者从西阶下,去拜见自己 的母亲。再回到西阶东侧, 由参加冠礼的来宾给他起 “字”。因此,古人有冠 和字都标志着已进入成年。 最后,加冠者身着礼服、 礼帽,带着礼品,去拜见 兄弟姐妹。冠礼的仪式自 周代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 以后历代相袭,只是加冠 的程序逐步简化,有的减 为二加,甚至一加,但仪 式依然隆重、繁缛。
纳采
婚礼,下达纳 采。用雁。” 郑玄注:“将 欲与彼合婚姻, 必先使媒氏, 下通其言,女 氏许之,乃后 使人纳其采择 之。”其礼物 用雁。
纳采环节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 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奢 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 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 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 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 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 兽、鱼、雁、九子妇等。
隋唐曾规定聘礼的定制,自皇子王以下 至于九品皆同,标准为:雁一只。羔羊一只, 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雍正初,定制,汉人纳采成 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 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
果盒亦以四为限。品官婚嫁日, 用本官执事,灯六、鼓乐十二人, 不及品者,灯四、鼓乐八人。禁 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 有:持节、带礼物。
各年龄段称呼
序号 称呼 1 襁褓 2 黄口 3 孩提 4 始龀 5 垂髫 6 总髻总角 7 总发束发 8 豆蔻年华
9 及笄之年
年龄 序号 称呼
年龄
不满周岁 10 弱冠
男子二十
婴儿
11 而立之年 三十岁
二三岁 12 不惑之年 四十岁
七八岁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岁
b.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c.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d.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
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 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 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 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 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 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 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 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 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 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 再行纳吉礼。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 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 为“三揖”:一为“土 揖”;二为“时揖”;三 为“天揖”。
宾礼
1、天揖(上揖:揖 礼手位于高者,标准 揖礼)
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 礼、冠礼等礼仪场合中, 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 礼。行礼时,身体肃立, (见图解),双手合抱, 左手在上,手心向内; 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 高举齐额(一般略高过 眉心),俯身约60度, 起身时,恢复立容。
在他的头上,但加冠绝非简单地把冠带在头上。冠礼规定,加冠为
三加,即始加、再加、三加,每一加要分别戴上不同形制的帽子, 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始加,戴缁[zi资,黑色]布冠,表示该男子从 此可以治人、治家;再加,戴皮弁(一种用白鹿皮缝制而成的帽子), 表示今后该男子要为国家服兵役;三加,戴爵弁(一种像爵形状的 黑色帽子),表示该男子从今以后,有权参加祭祀活动。如果是诸 侯行冠礼,于三加之后还有四加,戴玄冕(又称元冕,一种外黑里 红的礼帽);帝王天子行冠礼,则还要五加,戴衮〔gun滚〕冕。
男 加 冠
女 及 笄
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 内容是宾主拜揖行礼,司射放好壶、中、算,宣 布投壶之令(规则),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 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 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等等。 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 (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座射”(意思是三耦都 已射毕)宾行揖礼还。射礼讲求立德正己、礼乐 相和。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礼讲 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 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健康 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 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亲迎:俗称“迎亲”。新婿亲往女
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 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 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 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在家等 候。起源甚古,唐杜佑《通典·第十 八天子纳妃后》载:“夏亲迎于庭, 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 时,亲迎于户。”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 性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 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 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 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 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第3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 福”
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 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 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 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 礼、宴礼、贺庆礼等。
嘉礼
• 有关个人成长和交 往以及王位承袭的 礼节。
• [婚礼冠]:男子二 十岁行冠礼后即可 成婚,享受成人待 遇;女子十五岁行 笄礼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 合成为婚冠礼。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 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 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 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 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 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 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 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 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 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 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 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 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
• 吉礼 • 凶礼 • 军礼 • 宾礼 • 嘉礼
古代礼仪
吉礼
•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 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 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 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 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
齐衰: 。“五服”中 列位二等,次于 斩衰。其服以粗 疏的麻布制成, 衣裳分制,缘边 部分缝缉整齐, 故名。有别于斩 衰的毛边。具体 服制及穿著时间 视与死者关系亲 疏而定。
大功:服期九个月。其服 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 稍细,较小功为粗,故 称大功。旧时堂兄弟、 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 姑、姊妹、侄女及众孙、 众子妇、侄妇等之丧, 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 父、叔父、兄弟、侄、 未婚姑、姊妹、侄女等 服丧,也服大功
飨礼:飨,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 受用。古代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
宴礼:周天子招待诸侯设享礼,招待诸侯之 卿用宴礼。享礼用体荐(宴享时,将牲的半 体置于大俎以进献),宴礼用折俎(宴会时, 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
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 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净心,以 示虔诚)、递上国书。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 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 牺牲的总称。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 祸的丧葬的礼节。
如:古代的“五服”制度(丧服 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 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 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幼年
14 耳顺(花甲)六十岁
幼年 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岁
童年 少年 16
女子十三四 17

十五岁(为 成年)
耄耋之年 期颐之年
八九十岁 百岁
礼仪制度之 礼仪
• 5.讳称
A.称钱:
赋、禄 、饷、孔方兄、铜臭、润笔等
B.称大小便:
更衣、出恭、解手
C.称死:组卷网
a.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 晏驾、山陵崩等。
小功:次 于“大功”的 丧服。用 稍粗熟麻 布制成, 服期五月。
缌麻:“五服” 中最轻的一 种。用较细 熟Biblioteka 布制成, 做功也较“小 功”为细。
军礼
• 指军事活 动中的礼 节规范。
• 包括出师、 祭祀、誓 师等
西周时凡出动军队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 式,屠宰牛羊献祭祖先、社稷。全体出征将士列 队,屠宰后的牛羊还要在队列左右转一圈,号为 “殉阵”,并宣布“不用命者斩之”。统帅亲自 将牲血淋在军器上,号为“衅”,象征性的将作 战使用的旗号、战鼓、金铎、兵器等淋上一点牲 血。奇怪的是淋过牲血的战车却要放回库中保存。 祭祀结束后的牛羊煮熟了,即“胙[zuò古代祭祀 时供的肉]肉”,分给将士们享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