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
”《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
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
”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
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
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
《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
”《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
”《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
’诏许之。
”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
《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
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
”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
”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
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
隋唐时,黄色渐为皇家垄断,唐高宗总章年间“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旧唐书·舆服志》)。
黄衣道服遂亦渐为白、黑、青取代,唯留顶上黄冠还维系着旧时崇尚。
《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
后世遂用以指道士。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
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
《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
”黄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
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
传说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行见过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赐给邱真人一块金子和一块玉,要邱祖戴在头上。
邱祖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
后来全真弟子为了纪念邱祖,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指甲印痕。
10、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
”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於绅。
’……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朱笔点讼者姓名。
其人或系缙绅,则用圈焉。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1、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12、青衫:“青衫” 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13、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
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14、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
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
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15、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
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16、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
”17、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8、赭衣:《说文》:“赭,赤土也。
”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
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
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与衣服有关的字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
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
举例如下:1 .冠。
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
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
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
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
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
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
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杜甫《八哀诗》)2. 冕。
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
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
3. 弁。
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
4. 胄。
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
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
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史记绛侯世家》)5. 帽。
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曰和冒是帽的古字。
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
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
6. 巾。
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
巾是象形字。
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
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
7. 衣。
衣服的总称。
古人特指上衣。
《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
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
8. 裳。
古人特指下衣。
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
9. 襦。
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
10.禅。
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
11. 亵。
指贴身穿的上衣。
12. 裘。
指皮衣。
如:五花马,千斤裘。
(李白《将近酒》)13.袍。
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
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14. 褐。
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
15.襟。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
也叫衽。
16. 裾。
指衣服的下摆。
17.袖。
很长的袖子。
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
也叫袂。
18. 绅。
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
古代士大大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
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
19.裙。
指下衣,也就是裳。
20. 裤。
古代写作绔。
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
和现在的裤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