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产证券化业务介绍及操作实务

资产证券化业务介绍及操作实务


美国储贷危机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触发点
储贷危机&ABS 市场配套法律
第二部分
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
三、国内资产证券化法律依据
我国经过数年的研究和论证,于2005年底发布资产证券化首份法规依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 法》,随着试点的运行,各类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⑦ ⑧ ⑨ ⑩ 11
项目
审批方式 发起人 原始权益人 SPV
信贷资产证券化
人行、银监会审核 银行 银行 信托
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
证监会审核,未来拟采取基金 业协会备案制 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 企业 券商专项资管计划,未来将包 括基金子公司的专项计划
资产支持票据
发行人向交易商协会注册,可 分期发行 企业 企业 资产不出表
基础资产


4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三、资产证券化两端:基础资产和资产支持证券
基础资产
• 基础资产在证券化活动的初始阶段便 被“真实销售”给SPV,其所有权从 原始权益人变为SPV,实现资产隔离, 因而基础资产必须能够合法地、完全 地被转让。 基础资产的现金流产生能力是证券化 项目能否运作下去的根本,因而各国 一般要求基础资产必须拥有持续地现 金流产生能力,且现金流可以预计。 典型的基础资产包括: 普通贷款 住房、汽车抵押贷款 企业应收账款 不动产、基础设施的收益权
海外经验
从海外经验来看,通常资产证券化快速 发展的阶段,不少都是其经济、金融体 系面临一定压力的阶段。如果遇到金融 危机、或者是银行自身周转、杠杆率出 现瓶颈的情况,则银行相对来说进行资 产证券化、“变现”的需求就会增强。 美储贷危机原因: 1、利率市场对 金融业务冲击。 2、不良资产的 形成。
10
各国发展 发展历程 •1970年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首度发 行,以过手(pass-through)的形式为主。 •80年代初期出现担保住房抵押凭证 (CMO) •1985年3月出现汽车贷款证券化 •1987年出现首只信用卡贷款证券化 •80年代末期证券化资产引入不良债权 •欧洲在80年代以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较慢,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动机 不强、大陆法系不灵活所致,80年代后 开始迅速发展,英国发展最快 •日本1992年已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法令, 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严重的信 用紧缩后,资产证券化才得到快速发展
11
第二部分
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
四、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
截至2014年10月末,国内三种模式的资产证券化累计发行量达到3560亿元,其中2014年发行量2140 亿元,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导,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始于2005年12月,但整体发展规模缓慢, 资产支持票据开始于12年8月份,整体规模也十分有限。
资产证券化业务介绍及操作实务
信托财务部-分析组
2014年10月
目录
一、基本原理 二、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 三、操作实务
1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将其能产生的现金收益的资产加以组合,然 后以其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产品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 典型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支持证券
• 资产支持证券是资产证券化活动最 终的产品,是以资产池的现金流为 还款支持的一种证券。在我国市场,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发行者,都更倾 向于把资产支持证券认为是一种特 殊的债券。 • 资产支持证券一般都采取分层结构。 在正常情况下,资产支持证券按发 行说明书约定还本付息。而在因违 约等事件而产生损失的情况下,各 档资产支持证券按优先级顺序得到 偿付。
发行量:亿元
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导
2500
2000
1500
1000
加速发展
500
0 2005 2006 2007 银监会主管ABS 2008 2011 2012 交易商协会ABN 2013 2014 证监会主管ABS
12
第二部分 资料
发行量:亿元
五、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100
150
200
250
300
美国
欧洲
日本
8
第二部分

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
一、国内资产证券化形式
国内的资产证券化有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3种模式,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虽然仍处试点阶段, 但发行量最大,发展得也最为成熟。而资产支持票据(ABN)由于资产并不出表,也不与原始权益人隔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资 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2005年7号) 信贷资产证券人监督管理办法(银监会2005年3号)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财政部2005年) 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年5号) 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的登记、托管、交易、结算等有关事项公告(中国人 民银行2005年15号) 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14号)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基金字2006年93) 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信息披露有关事项公告(央行2007年16号) 关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有关问题的试行通知 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2年127号) 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管理规定(证监会2013年16号)
各类信贷、金融租赁资产
应收款、信贷、 BOT 回购、收 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 不动产,未来将有负面清单
交易所、证券公司柜台、证券 业协会报价与转让系统 646亿元 无强制要求 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 记结算有限公司 9
以公共事业收费收益权为主
交易场所 累计发行额度 评级要求 登记托管机构
银行间 2770亿元 至少双评级 中国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
银行资产证券化需求巨大
理财市场的市场化发展对银行的重要影响是 把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变为理财资金再转为银 行的大额存单等,这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 负债端的不确定性上升。这就意味着银行需 要相应的追求资产端的可变现能力,降低资 产端久期、更多地配置流动性更好的债券类 资产、或是后续将存量的资产进行证券化以 流转,将是必然趋势。
动物园门票 ………
3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二、资产证券化理论概述
核心理论
资产支持证券表面上以“资产”为支持,但实际上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是对资产池现金流进行重新分 配重组的技术。 特殊目的的载体 (SPV)
基础资产
资产支持证券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
资产重组原理:选择特定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形成资产池。 风险隔离原理:与资产原始所有者的风险(其他资产风险、破产风险)无关,而只与证券化资产本身相关,主要以“真 实销售”或“信托”方式实现。 信用增级原理: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分为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 用增级。 流动性增强原理:将流动性一般不佳的资产转化为资本市场流动性更好的证券产品,降低流动性溢价。
真实销售目标: 转移方式的选择 转移有效性的确定 防范转移以后可能面临的风险
4
资产支持证券的性质判断 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安排 SPV主体界定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六、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发展至后来只要具 有可预测和可回收的未来现金流都可以用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按时间段区分,资产证券化大致历经 三大阶段:
1970年-1984年 资产证券化技术 初步兴起和繁荣 时期: 这段时期基础资 产只限于居民住 宅抵押贷款,发 行证券仅限于转 手证券。
1985年-1991年 资产证券化技术 开始泛化时期: 这段时期CMO、 ABS和CDO等产品 相继问世。
1985年-1991年 资产证券化技术 开始泛化时期: 这段时期许多国 家相继研究金融 创新,资产证券 化成为全球金融 化的重要组成。


4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四、资产证券化产品分类
资产证券化产品按基础资产、现金流是否需要重组、风险转移情况可分为不同类别,目前通常采用第一 种方式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划分。
资产证券化产品分类
按基础资产
按现金流是否需要重组
按风险转移情况
• 按基础资产,资产证券化产 • 按现金流是否需要重组,资 • 按风险转移情况,资产证券 品可以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 产支持证券可以分为过手和 化可以分为表外证券化和表 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 转付证券。 内证券化。 券(ABS)两大类。 • 过手证券是指基础资产产生 • 表外证券化即美国模式,是 • 住房抵押担保证券又可以分 的现金流不需经过重新组合 指通过真实出售将基础资产 为住宅抵押担保证券( RMBS ) 直接支付给投资者,偿付具 从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剥 和商业地产抵押担保证券 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离,证券的信用评级取决于 ( CMBS ) 及 其 他 衍 生 证 券 • 转付证券则需对基础资产的 资产本身与发行人整体的信 (CMO)。资产支持证券又可 现金流进行重组后再向不同 用状况无关。 包括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 层级的投资者支付。目前国 • 表内证券化为欧洲模式,基 学生贷款等为基础资产的ABS 内发行的ABS基本为转付证券。 础资产不从资产负债表中剥 及CDO。 离,证券的信用评级与发行 • CDO主要是以投资级高收益级 人整体信用有关,投资者对 公司债、杠杆化银行贷款为 基础资产和整个发起机构均 基础资产的衍生证券,包括 拥有追索权。表外模式是将 债券抵押债券(CBO)和贷款 基础资产的风险实现了彻底 抵押债券(CLO)。 的转移。
监管套利终结,最终走向资产证券化
银监会加强监管,非标债权阳光化,此前, 中国的银行有通道业务、同业业务作为廉价 的非标出表方式,业务方并没有很强的资产 证券化动力,随着监管层对于通道和同业业 务的清理推动非标资产逐渐回表,使用标准 化手段逐渐化解存量资金沉淀的问题的需求 将会上升,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当下, 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