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三首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三首

《现代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回延安》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2.难点: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 ) 白羊肚子巾( ) 糜子( )黍类( ) 馍( ) 唢( ) 曜(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

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透。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56年3月9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

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旬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修辞上多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

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1.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

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回延安)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忆当年)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见亲人)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画新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颂延安)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第一部分中哪些动词使用表现了作者“近乡情更切”的真实感受?讨论并归纳: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5.提问: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讨论并归纳:“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

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6.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并归纳:(1)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

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

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

亲人欢聚。

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

(3)夸张、比喻连用。

“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7.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并归纳: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8.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

奋勇前进。

9.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讨论并归纳:(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10.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并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

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20多年来全部诗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

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

<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第二课时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教学重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投影徐志摩照片)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

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去品读他的《再别康桥》。

二、诵读体味有人说,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应用“品”酒的心情来品味诗歌,品出盎然的诗意。

1.播放《再别康桥》Flash2.教师示范(要求学生圈出每节韵脚,划出前三节诗句的节奏)3.学生自由读4.学生齐读三、品析“三美”刚才同学们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荡舟寻梦。

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才能形成诗的意境美。

“境”即指作者描绘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则是指诗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独特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感受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