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纸船——寄母亲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

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辨记。

四、课时按排课2—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

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

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

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

1923年8月,冰心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下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叠抛生词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

例:欢迎之至。

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颂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

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

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

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

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

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

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

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

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

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

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人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

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随堂练习繁星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思考题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

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慈母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答案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是一条小河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以人拟物和对偶修辞。

(二)能力训练点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奉献是一种爱。

(四)美育渗透点领会冯至的诗具有的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

二、不法引导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内容,讨论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词语。

讨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以人拟物、对偶修辞。

2.难点:对“大海”的理解。

3.疑点:“小河”流人大海的理解。

4.解决方法:细读诗句,咬文嚼字。

四、课时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2.讨论、研读全诗;3.模仿、创造(见随堂练习)。

七、教学步骤导语我们知道在中国新诗作者中,郭沫若、冰心、闻一多的诗歌成就很高。

冯至的诗如何呢?冯至的诗既不热情,也不潇洒,要让冯至的诗获得青年的普遍爱戴,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或未来,几乎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但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冯至的诗有了自己的代表性。

他代表着青年中那不被人强烈注目且无意获得人的强烈注目的一部分人的情感特征。

他的诗虽然没有绚烂的色彩,狂欢的热情,奇特的形式,但其情绪秾(nóng草木茂盛:天桃管秾李)挚,在沉静中自有一种不易挥发罄尽的韵味。

所以鲁迅说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一)明确目标1.理解诗中“我”“伤”“大海”“小河流人大海”的含意。

2.以人拟物和对偶修辞。

(二)教学过程1.朗读2.字:粼漾3.词裁剪: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一定尺寸裁开。

漂漾:漂浮动荡。

幻散:(希望等)像幻境一样地消散。

4.提问:冯至的这篇《我是一条小河》幽婉凄清,诗思质朴晓畅。

整体感知全诗。

这首诗写的是青年人深深的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写出了年轻人的淡淡的感伤。

(1)提问:这首诗分四节,每节都说了什么?如何划分层次?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

诗的感情的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

在首节中诗人慧心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

小河和岸上人原来并不相干,但诗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诗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倾心钟爱的姑娘。

这两节诗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

诗的第三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衣裳”,“我”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

这种由乐境人哀境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我”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

这就委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愁中见执著。

(2)提问: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诗中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看“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

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

诗的首节,“我”是“无心”绕过这儿,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

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令人想见愈是“无心”愈是有情。

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我”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静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

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映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

此外,还多用叠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

整个看来,它运用对偶修辞格,格式较为规整,但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因而显得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三)总结、扩展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加以补充和肯定。

这节课,我们运用朗读、欣赏、分析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了诗的思想内容,理解了诗人细腻真挚的感情,和在诗中带有的一种淡淡的怅惘。

八、布置作业对《我是一条小河》中的“我”“你”“大海”“小河”流人“无情的大海”,你是怎样理解的?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我”理解为多情的男子,诗中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

“你”指的是被“我”爱上的姑娘。

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不相干,但抓住佳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

“大海”理解为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

“小河”流人大海理解为,“小河”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

可理解为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折磨,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

修辞方法参见“整体感知”部分。

随堂练习作者以“小河”自比,小河流淌的过程就是“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试以《我是一片白云》为题,写一段抒情的话来寄托你的一种情感。

色彩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富有哲理性的诗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丰富的想像力。

(三)德育渗透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四)羹育渗透点欣赏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美和图画的色彩美以及这首哲理诗意蕴深广的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