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中医之痰临症可分为两类,一类乃有形之浊痰,一类乃无形不可见之痰。

中医认为痰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故其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

故云“怪病多痰”。

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就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

《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

”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古有之,纵观临床一些瞧似与痰有关的疾病,从痰治疗,疗效不佳者多。

如单纯用化痰药治疗痹证痛症,能有疗效者少见。

《景岳全书》云:“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就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就是何异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

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也。

”此言不谬。

实际上,这些怪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症以痰为标。

《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也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

”怪病之痰实则就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故治疗上多以治痰为标,而调治脏腑功能才就是治本之大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

”从中可以瞧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

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

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

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从饮邪的病理特性角度来理解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

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

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

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

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

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就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从“温药”自身作用角度来理解“温药”就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

甘温药物,能补、能与、能缓,以补脾肾之阳气。

针对“本虚”之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

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湿,以燥脾土。

针对脾湿饮盛,可达到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目的。

辛温药物,能行、能散,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

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药物,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从运用“与之”的角度来理解《说文解字》云:“与,相应也,从口,禾声。

”取其平与、调与之意。

就就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即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而应以“与”为原则,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遵《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与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

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治疗目的。

从具体治法选方角度来理解温阳化饮法对于脾肾阳虚者,当分轻重,轻者选用泽泻汤以利水补脾;重者选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下焦饮逆者,当选五苓散以化气利水;饮积胃脘者,当选小半夏汤以温胃散饮;饮邪较甚,眩悸者,当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导引下行;肾气虚,气化不行者,当选肾气丸以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表里双解法对于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选小青龙汤以化饮解表;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当选大青龙汤以发汗清热除饮。

疏导肠胃法对于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当选己椒苈黄丸以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支饮腹满者,当选厚朴大黄汤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泻水逐饮法对于支饮不得息者,当选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当选甘遂半夏汤以急则治标,因势利导;胸胁积饮,属悬饮者,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皆可选十枣汤以攻下逐饮,祛饮止咳。

扶正祛饮法对于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当选木防己汤以补虚清热,通阳利水;实者当选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从这五种具体治法的选方用药瞧,大多选用“温药”以组成“温方”祛除饮邪,其治疗效果肯定,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痰饮病中医治疗验方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的治疗大法。

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

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

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

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

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

10剂,水煎服,日1剂。

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她不适症状亦有好转。

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就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她没有不舒服的”。

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就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

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

背部腧穴就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

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与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

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祛湿化痰痰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最易遏伤阳气,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的失常,影响津液的敷布,营卫气血的运行。

治当分寒热虚实,或清或温,或补或泻。

但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本《金匮要略》“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与之”的原则, 多用健脾利湿之法为治,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二陈汤之类。

待痰湿浊气一消,气机振奋, 经络畅通,则脏腑气化功能正常。

化痰降逆主治偏头痛属痰湿上蒙型处方:天麻、茯苓、竹茹各12 克,姜半夏、陈皮:白术、川芎、柴胡、苍术、厚朴、羌活各9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

功效:化痰降逆。

主治:偏头痛,中医辨证属痰湿上蒙型。

症见一侧头痛,痛势绵绵, 头重如裹,发止无时,缠绵难愈,伴四肢困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吐,苔白腻,脉弦滑。

钟鑫平治偏头痛方处方:丹参15克,蔓荆子12克,赤芍、白芍、自菊花各10克,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丹皮、山栀子各8克,薄荷4克。

水煎分3次服。

每日l剂。

主治:偏头痛,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

症见偏一侧头痛,或左或右,多呈胀痛、钝痛或搏痛,伴恶心呕吐,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冯丹有痰咳不出试试瓜蒂散痰湿体质的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嗓子里经常有痰堵着,无论怎么用力就就是咳不出,想咽还咽不下去,感觉非常难受。

这种情况就是非常不利于毒素排出的,这时该怎么办呢?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为大家推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瓜蒂散”。

瓜蒂散就是将甜瓜蒂(炒黄)、赤小豆研成细末,与淡豆豉一同煎服,可以吐出壅塞在膈上的痰涎与食滞。

具体方法就是:甜瓜蒂4克,赤小豆6克, 淡豆豉5克。

上药研成末,水煎分2 次服。

提醒注意:如果服一次后就吐尽痰液了,就不要再服了。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催吐,宣发胸中阳气,自然邪去人安。

假如就是老年人或者体质虚弱的人,必须要用涌吐剂时,可用人参芦5~10克研末,开水调服催吐。

这就是元代吴绶的一张方剂,叫参芦散,朱丹溪加入竹沥与服,叫做参芦饮。

(萧旭)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

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与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就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情志的变化、现代制冷设备的广泛使用、现代医学的不当治疗以及误用、过用保健食品等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肿瘤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其病因越来越复杂、种类越来越繁多、表现越来越多样、治疗越来越棘手、康复越来越缓慢。

国医大师李士懋将这些疾病统称为“现代疑难杂病”,她认为,这些病证多属中医痰证、瘀血证或痰瘀互结证,临证可依此分类进行辨治,兹述如下。

从痰论治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的病因符合中医痰邪的形成特点,如朱丹溪所说:“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

”现代疑难杂病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中医“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如沈金鳌云:“痰饮其为物,流动不测,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