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1、江苏境内时间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1、江苏境内时间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1、江苏境内时间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___30_______年的“南京猿人”,1993年在南京市东郊____汤山______葫芦洞发现两块人类头骨化石。

2、汉代郡国并行,江苏分属于__扬州___、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3、清代___徽派_______的学术思想对江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___邗沟_______,贯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

5、元代,棉纺织业突飞猛进发展__黄道婆___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春秋战国时期,以_____苏州_____为中心的冶铁技术已经成熟。

7、清政府在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是当时____江苏______的第一所新学。

8、公元前472年,越国在今南京城南长干里修筑“___越城____”,表明南京建城已有2480多年的历史。

9、____张之洞______于1902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高师学校之一。

10、镇江西部有被地质界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第一”的__彭公______山方解石晶洞。

11、苏州的城市标志是____虎丘______,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桂花。

12、宋、明、清三代___无锡_______产生状元11人,宰相14人。

13、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___常州__籍院士56名,人数位列全国第四。

14、日涉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取__陶渊明__《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语意。

15、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神医”的_华佗____,还精通方药、诊断、针灸法。

二、名词解释1、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紧靠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2、维扬文化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淮海维扬,三千余里”句为名。

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素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3、南京白局65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的俗曲,小调和民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曲艺。

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

南京白局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连缀体。

4、苏东海洋文化:苏东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今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

5、吴越文化:有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现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为中心地带。

6、秦淮: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有帝王之气,于是改金陵为秣陵,凿钟阜,所开河道称之为“秦淮”。

7、两江: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

8、泰州学派:明代东台人王艮创立“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10、徐福传说徐福是秦朝琅玡方士,秦始皇好神仙,曾命徐福率3000童男女及各种工匠和五谷,从赣榆出海去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寻不死之药。

传说徐福害怕无法向秦始皇交代,故而率众东渡至“澶州”,即今日本九州。

徐福成为中日交流史上的第一位使者,他带去了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中医中药,被日本人民尊称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又有考证,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的神武天皇。

11、《茉莉花》:最负盛名的江苏民歌是《茉莉花》,属于杂剧中的“鲜花调”,源于元杂剧《西厢记》。

12、《千字文》: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与宋代《千字文》、《百家姓》配套,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必修教材。

13、六朝:从公元220年到589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定都,史称“六朝”。

14、南京猿人:1993年3月13日,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出土了一具距今约35万年的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立即引起国内新闻、学术界的轰动。

初步测定,其进代属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5万年左右。

葫芦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它将南京先民的活动历史提前到35万年以前,而在此之前,南京最早只可追溯到以北阴阳营和浦口营盘山古文化遗址所代表的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

15、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为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16、明祖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

位于江苏盱眙县境内,淹没在淮河水下达300年之久。

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与古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

1963年旱时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家发现,并确认为明祖陵。

17、徐州九里山:九里山,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北三环南侧,又名九凝山,海拔134米,面积百余公顷,因东西长九里而得名。

九里山每座山头随物象形,以东端的琵琶山景色最佳,因山形酷似琵琶而得名。

据说,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

此后,唐朝的朱全忠和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过。

18、散馆,由一名热心办学而又德高望重的当地人首倡,其他群众响应集资兴办书塾。

19、族塾,由一姓家族利用本氏祠堂或本族富户空屋,共同出资聘请教师所办书塾,所收一般都是本族子弟。

20、家塾,也称家馆,是富有之家独自出资延师所设的书塾,主要用来教育自家的子女,有时也兼顾近亲子女的教育。

21、门馆,又称私馆,是由塾师自备房子,或在自己家中设馆办学,招收学生。

22、书院,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三、简答题1、简述江苏经济文化的特征。

江苏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一是价值多元化。

江苏人在价值取向上不偏执,最突出表现是历史上江苏虽重儒学但并不轻商,工商同道,在儒学之外的商业等领域里获得成就的人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

二是富于交融性。

历史上,西晋之末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靖康之变等社会动荡使北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江苏,但江苏文化并没有受到冲击,相反是迅速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大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中心,文化交融使江苏文化充满了活力。

三是社会和谐。

江苏的地理位置使江苏文化有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条件,使江苏文化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发展形态,不封闭,不排外。

对待矛盾少有激烈的行为,而是柔性化解,求同存异。

和睦相处成为江苏居民的自觉追求2、简述扬州菜肴的特点。

扬州菜肴是淮扬的主体,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单鲜嫩,造型别致。

烹饪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品位。

代表性菜肴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彩蝶飞舞、琵琶对虾、菊花海螺等。

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被誉为扬州菜肴的三颗的明珠。

扬州煮干丝切得细,味道特别鲜美而闻名。

3、简述常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厚重,崇尚创造。

常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的“中华曙猿”,成为探索人类祖先发祥地之一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形成了有自己传统特色而又处于先进水平的丰富成果。

2、重文兴教,人文荟萃。

常州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有“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的盛誉。

3、兼容并蓄,经世致用。

常州优越的地理区位,易得风气之先,形成了广泛交流的开放性格局。

形成了善汲纳、务实效、争一流、重信诺的优秀人文精神。

4、常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5、镇江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悠久,文脉绵长。

文2、“吴头楚尾”的移民文化。

3、以“城市山林”著称的山水文化。

4、镇江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其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吴方言特征。

6、简述苏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

2、海纳百川的水文化特征。

刚柔相济,包容开放,精细雅致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3、崇文、仁爱的传统。

“状元群”、“院士群”人文现象的出现,说明苏州具有滋养和吸引智者的优越山水环境与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反映了苏州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

4、秀外慧中,精细雅致。

苏秀慧、细腻、雅致是苏州城市精神最富特色和最具深刻意蕴的概括。

5、苏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7、简述无锡文化的特征。

答:1、一脉相承的吴文化特征。

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2、工商文化成为近代无锡城市的主流文化。

无锡民族工商业实业家的成功范例与民间“趋利”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大上海的文化经济辐射等造就了无锡的“工商文化”。

3、水文化赋予无锡人以灵性。

山、湖、河、城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与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山清水秀之灵气,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无锡人推崇自然、保持朴素的审美情趣,陶铸了无锡文化精明、细致、缜密的人文特征。

4、无锡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8、简述淮安文化的特征。

答:1、兼容并蓄的淮楚文化特征。

形成了南北交融、兼收并蓄的淮楚文化风貌,地方风情民俗,既有楚风,又有吴俗,兼有广陵遗韵,并随漕运、盐务和淮关的兴废而演变,内涵丰富,自成一体。

2、因水而生,随水发展、兴盛的水文化。

3、南北建筑风格交相辉映。

4、淮安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

四、论述题1、试述富庶安定环境下的江苏文化特征。

富庶安定环境下的江苏人追求尽善,主要表现为:1、地尽其力:江苏没有闲人,没有闲地。

比如古城扬州就是依靠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清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充分利用了江南的气候条件。

2、事尽其心:江苏人做事唯精而弃粗,小心谨慎,事事推敲,信奉务求认真的求善之道。

3、、人尽其才:江苏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吸引、人才的发挥,如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2、试述南通文化的特征。

(1)以东夷文化为远源,以吴越文化为承续,南北融合,然吴文化居主导地位。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部落古青墩人即其分支,为南通最早先民并传播北方文化。

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灭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当年属邢国地);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吴军安置郧国遗民于海安县立发乡一带;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北迁都于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并大举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

几次移民致吴越文化北上海陵(今属泰州)。

晋至梁陈间战乱再致北方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大举南迁至长江下游,海陵移民激增数十倍,北南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然南方文化占统治地位。

(2)襟江负海的独特地缘,经济地理文化有边缘型和次海洋文化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