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1地震波的时距方程与时距曲线
2-1地震波的时距方程与时距曲线
的人组成地震队,工作时间可能几年或十几年。在所研究的 具体对象上也具有明显不同。寻找石油和煤炭的中深层反射 波法勘探,是研究地面以下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大区域的地质 构造,但是对于近地面1~2百米的地层和较小的构造就难以 精确的定位,达不到工程勘察要求地精度。在找矿勘探中, 由于勘探目标较深,处理地震数据资料时,对于地表面1~2 百米的地层的数据,为了消除干扰和提高地震波信噪比,克 服地表低速层的影响,往往都被切除掉。而浅层反射研究和 应用的区域正是被深层找矿勘探资料处理时切除的部分。浅 层反射这种工作方法,研究地表浅层的构造和地层,要求勘 察的精度高,并能排除表层不均匀和中深层各种各样地震信 号的干扰。因此浅层反射波资料采集处理,难度就较大。这 就构成了工程地震浅层反射法本身的特点。
三)均匀两层介质条件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与理论时距曲线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最简单的地质模型,它表示分界面 两侧的介质都是均匀的。分界面是水平、平界面。 1)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设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为R,两侧介质为W1、W2。波阻 设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为 ,两侧介质为 、 。 不相等。 点激发地震波, 抗Z1和Z2不相等。在O点激发地震波,使用地震检波器,在 和 不相等 点激发地震波 使用地震检波器, 测线上的D1、 、 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R上的 测线上的 、D2、D3…Dn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 上的 、 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 上的A1、 A2、A3…An点的反射波。X1、X2、X3…Xn分别为各道接 点的反射波。 、 、 、 点的反射波 分别为各道接 收点的炮检距。反射波到达各道的时间, 收点的炮检距。反射波到达各道的时间,从地震波的记录图 上可以测量出来。为寻找到X和 t 的函数关系,从图中直接 上可以测量出来。为寻找到 和 的函数关系, 可以看出:: 都是随入射交α的 可以看出 :OA1、A1D1、OA2、A2D2…都是随入射交 的 、 、 、 都是随入射交 增加而加大,因此比较难以直观、 增加而加大,因此比较难以直观、简单的寻找出 时间 t 和炮 检距X 的函数关系。 检距 的函数关系。
它表达了直达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间 t 和距离之间的函数关 系,把这个表达式就叫直达波的时距方程式。在时距方程 中,还有一个速度参数V1,我们应该注意,在时距曲线图 中它代表了W1介质的速度V1,数值等于那条直达波时距 曲线斜率的倒数,既V1=1/m。公式中m为直达波时距曲线 的斜率。它如何求?我们只需在时距图中的X轴上任意道 检波点D上,作一条平行于纵轴t的直线,与直达波时距曲 线的交,就是个道记录的直达波的到时,该点的炮检距等 于Xi,则 m=t / X ( ∆t /∆X),V1=1/m可求。 由于直达波仅仅在W1介质中传播与V2和反射界面R无 关。一般来说,只能求得W1介质的直达波传播的速度。 在一块场地,无特殊变化各处的V1应当是相等的.。
△X x
自同一界面和不同界面的各种波 (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声波、面波及各种干扰波),以 一定的视速度按一定规律依次先后到达各个检波点。在图中 显示出波振动峰值的规律排列,也反映了波的旅行时间 t 与 炮检距Xi之间的函线关系,把某一种波到达每个地震道的时 间(或者特征点)连成一条线,这条线叫时距曲线。把这种 Xt 的曲线关系用数学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叫时距方程。 时距曲线和时距方程是解释和判断地层变化和构造的根据, 我们学习工程地震勘察方法,先从各种不同类型波的时距方 程和时距曲线开始学习。这种学习的方法在地球物理中叫正 演。既在课堂中,学习各种不同类型地层和构造在地震勘察 中记录到的地震记录图和对时距曲线的形态,掌握各种不同 类型地层和构造的特征,以便在工作中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进 行判断。
α1
α2 α3 α3
式中
O * D1 = OO*2 +OD1 = (2h)2 + X 2i
2
O*D1是直角ΔOO*D1的斜边 O* A + A D1 = O*D1 1 1 则反射波到达D1的时间t可求。 这个方程表达了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和传播距离之间特定函数关 系,关系中也包括h和V1的因子。 可以变化成下式: O * D1 1 或 2 2
为了找到X 和 t 的关系,我们需用引入一个新的概念, 既物理光学中使用的镜象法的虚震源。过震源O点作垂直分 界面的直线,交于分界线上 A点 OA=h (h为第一层W1介质的厚度,也等于界面的埋藏深 度),延长OA到O*使O*A=OA=h,在用线联结O*和分界面 上的各个反点A1,A2,A3…An,则O*是震源O以界面R为镜 像的虚震源。由震源O发出的波射线(OA1、OA2、 OA3…OAn)经过在分界面上各点 (A1、A2、A3…An)的反 射,到达了地面测线上的各接收点(D1、D2、D3…Dn)。 此时,就把虚震源以上的介质都当成是波阻抗为Z1=ρ1υ1的 W1介质,由O*发出的射O*A1D1代替OA1D1,但这两条射 线路径长度是相等的。 在接收点D1上,反射波的到达时间t可以用简单方法求取。 OA1 + A1D1 O∗ A1 + A1D1 O * D1 t= = = V1 V1 V1
§2.1在两层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达波和反射波 本节主要内容: 一)时距曲线和时距方程及同相轴 二)直达波的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图 三)均匀两层介质的条件下反射波时距方程与理论时距曲线 1)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 四)正常时差概念∆tn的 1、定义: 2、正常时差公式: 3、 正常时差的一些特点:
第二章
反射波法
和其它物探方法一样,工程地震勘探的方法,也是按照检 波器接收的有效地震波的种类来命名。反射波法就是利用检 波器接收的从地下岩层介质和分界面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使 用计算机对地震波带来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得到被勘察 场地的地层分布和构造变化的地震勘察方法。如果接收和处 理的是折射波、面波就是折射波法、面波法。 其实折射波法是最早进入工程地震勘察的方法,这个时间 大概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重建 浪潮开始的。但这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发展和 应用。近些年,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我 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防震减灾法的公布与实施,我 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展,
t2 t2 X2 − X 2 = 4h 2 → 2 − 2 = 1 1 4h 4h 2 2 V1 V1
t=
1 2 x + y 2 − 2 xxm − 2 yym + 4h 2 v
OBS一定在包含测线X且垂直于反射界面 R 的平面内。这个 平面称为射线平面。为了便于计算OBS的路程,可以从震源 O点向反射界面做垂线OA = h 并向下延长至O* , 使O*A = OA h 。 O*(xm,ym,zm) 为虚震源。在O点激发的地震波在 界面B点反射回地表面S,就好像地震波从O* 直接发出经 过B达到地面S。从图中可以看出:直角△OAB与△ O* AB 是全等的,所以 就有: OB= O* B,OB+BS= O* B+BS=O*S 既由震源O点发出的地震波经B点反射后,好像是由O*点 直接发出达到S点的波一样。对于地面点S(x,y,z) 来说,沿O*BS路径传播的反射波使用的时间为
二)直达波的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图
从震源O点出发,没有经过界面的反射和透射直接传播 到达,各道检波点的地震波叫直达波。直达波从震源发出沿 地面方向在W1介质中以V1速度传播,未经过分界面R的反、 透波与反射界面R和W2介质无关,因此它带来的地下信息 是很有限的。 当震源在地表面(此时h = 0),直达波的入射角α=90º,按 视速度定理V*=V1。直达波以V1速度先后到达各到检波点。 把直达波到达各个道的时间用直线连结起来,则就是一条通 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条直线就是直达波的时距曲线。 我们可以从这条时距曲线中找到波传播距离X和所用时间t 的函数关系,直达波到达各道检波点的时间 ti = Xi / V1,这 个公式是一个直线方程。
t=
V1
=
V1
(2h) + X i
t 2V 21 = 4 h 2 + X 2
经过变形 ,上式可以变成为反射波的标准方程式——双曲线方 程标准式 :
X2 Y2 − 2 =1 2 a b
相比,也可以认定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是标准双曲线方程。
三)三维空间的时距方程与曲线: 如图所示,设地面为平面Q,平界面的反射界面R与地面的 夹角(界面倾角)ψ,波速为υ为,测线沿X 轴方向,X轴与 地层界面的倾向夹角为α(又叫测线方位角,取震源O 为坐 标原点,Z 轴的方向垂直向下。在测线上任意一点S进行观 测时,所观测到的反射波的射线路径为OBS。根据斯奈尔 定律,
每个检波器的安放是等距的。它们之间的距离叫道间距用 ∆X来表示。每道检波器把接受到的地震信号由电缆传送到 工程地震仪,工程地震仪把地震信号记录并储存下来,就完 成了地震的一次观测记录。我们把激发地震波的一瞬间作为 产生地震波计时的起点(零点),从这一时刻起,由震源产生 的地震波经过各种方式和路径传播到各道接收点,.工程地 震仪把各地震道接收的信号经过加工按照一定格式保存下来, 形成了成了一张地震记录图,完成了一次地震观测。我们把 激发地震波的一瞬间作为产生地震波计时的起点(零点),从 这一时刻起,由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就会以各种方式和路径传 播到各道接收点,工程地震仪把各地震道接收的信号保存下 来,这个时刻就是地震图上的了零时刻(地震波产生的时 刻),直角坐标系时间轴的圆点。
地震记录图的纵坐标 t 轴代表时间轴,坐标的单位是毫秒 3 (1ms=10¯ 秒)。坐标的源点为零毫秒,表示震源开始激发 产生地震波的瞬间时刻,叫激发时间。横坐标是炮检距, 单位是米。接收地震波信号的每个地震道,按照Xi 炮检距 的大小排列在横轴上,每一道相距∆X.,N个道记录的地震 波形就显示在以零毫秒及零米为原点,以时间为纵坐标轴 以各道炮检距为横坐标轴的图象上。每一道记录的地震波, 反映了距离震源Xi距离处接收到来自震源经过地下介质不 同路径传播后,到达检波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震波。这 种地震信号带来了地下地层岩性和构造的信息,这张图就 是地震记录图。把地震图上的各种信息和参数都标在一张 以时间 t 为纵坐标,以炮检距 X 为横坐标直角坐标系的一 张图中,在工程地震勘察中就叫时距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