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 (20)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 (20)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了解理学出现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流行,冲击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

知道宋明理学的两大派别: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掌握宋明理学的影响与评价。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没有学过哲学,对于理学的世界观和修养论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难以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但高一学生对于成语耳熟能详,可以通过成语“理直气壮”来讲解“理先于气”的道理。

进行“最强大脑”的比赛,让学生讲述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成语。

进行知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知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第一手史料《宋史》,培养学生阅读元典的能力。

3.时空观念: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时空观念。

4.历史价值观: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仁者境界”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价值。

四、重难点
重点:知道二程、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等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世界观和修养论。

难点:朱熹的主张和陆九渊“心即理也”的主张。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微课导学:课前录制微课,发到网上,让学生在课前观看。

2.随机点名:采用“教学助手”的“随机点名”软件,在小组充分讨论后再提问到每一
体现
方方法
个小组,使提问覆盖率达到100%。

用手机“互动课堂”控制播放课件。

3.计时软件:小组讨论前,使用“计时器”软件,控制讨论时间。

4.小组评分:小组讨论后,使用“小组评分”给小组点赞。

5.教材资源:下载教材资源,在PPT上投影。

6.翻牌工具:利用翻拍工具,把问题覆盖,在学生回答好后,再翻牌。

7.时间轴:利用时间轴工具,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的宋明理学发展情况,做一个介绍。

8.知识配对:利用希沃白板的“知识配对”,让学生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和主张进行配对,但趣味性上类似于“海底总动员”。

9.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最后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时候,用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来形象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的脉络体系。

10. 科代表:课后作业用“科代表”APP发到网上,让学生在网上完成,并看到作业报告。

六、板书设计
(板书)
佛道传播,儒学危机
背景:三教合一↓
儒学吸收佛道理论
程朱理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⒈代表:二程朱熹⒈代表:陆王阳明
(创立)(集大成)(创立)(集大成)
存天理,灭人欲

⒉主张:(核心)世界本原:天理伦理道德⒉主张:世界本原:心“致良知”
(三纲五常)“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积极: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前阵子,电视热播剧《女医明妃传》,大家都有听说过吧?当时的时代特征,与什么思想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来看个片段。

当时的统治思想是什么?
程朱理学!
理学是什么?
理学是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2.课堂讲授:
为什么要与佛老思想抗衡?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外来的宗教——佛教有冲击儒学的现象,而且还有凌驾于儒学之上的趋势。

佛教、道教控制的是“天”,研究的是“宇宙”,是“天”这个概念。

所谓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

而儒学呢,研究的是“人”的伦理道德。

天跟人比起来,天在上,人在下,天比人要高。

所以说,佛教和道教有凌驾于儒学之上的趋势,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这个时候,儒学要继续保持独尊的地位,应该怎么做?
方法一:贬低对手,道教的老子本是中国人,为了贬低道教,就把老子说成是外国人。

方法二:完善自我。

你们研究天,我也要研究天,于是提出天理。

天跟理是不可分的,如果要区分,理在上,天在下。

这样,逼格就比佛道高。

天理又是什么呢?
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我们不妨来个“望文生义”:“理”就是上头是个“日”,下面是个“土”,就像一个人,头顶着太阳,脚踩着大地,人就在天地之间啊,如果你拥有了理,你就是王者啊。

因为理学是从儒学发展而来的,又称新儒学,新在何处?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主要讨论:世界的本原、修养论等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解释世界是什么,理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天理。

修养论是怎样达到天理,成为圣人。

怎么达到呢?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程朱理学,另一种是陆王心学。

有何不同?我们小组合作,完成理学的观点。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二程和朱熹,二程认为“天者,理也。

”天理的核心是仁。

他们是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认为理先气后,理比气更根本,修养论是格物致知。

因为理在万事万物中,了解每一件事物的规律,就能明白理。

道的价值标准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五常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的核心是皇帝,所以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朱熹还编著了《四书集注》,所以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认为“心既理也”,主张发明本心,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是我们浙江宁波余姚人,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修养论是致良知,要求知行合一。

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朱熹的思想能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呢?
因为他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他注解的《四书》成为后世依据的教科书。

为什么心学的开创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从世界观来说,理学认为是外在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认为是内在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修养论上,理学是格物致知,心学是发明本心。

那种方法更简单,更能让全社会理解“理”?
心学,所以心学的开创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当时陆九渊和朱熹有一场辩论,称为鹅湖之会。

朱熹的理学被批评为支离,陆九渊的心学被批评为太简,结果两人不欢而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尽管理学和心学在修养论上截然不同,但二者是殊途同归。

就像水流有西东,但最终汇入大海。

请同学概括二者思想的异同。

异是宇宙观方面,朱熹认为理是外在的,陆九渊是内在的心。

修养论上前者是格物致知,后者是发明本心。

但二者实际上都是要达到天理,都是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作为一种价值观,也深刻影响着我们中华文化。

我们成语中有很多反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请列举。

例如理直气壮,理直才能气壮,说明理在气先,逻辑上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天上的月亮在水中有着倒影,就好像天理反映在人心当中形成的善念一样。

在图1中,水面很平静,象征着人心也很平静,所以倒影很清晰,人就是善良的。

那图2呢?(水面起了波纹,倒影模糊了,人开始作恶了。

)在朱熹的理论中,是什么让水面起了波纹呢?(后天的欲望。

)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之后,上到士大夫,下到普通妇人都遵从理学,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后果。

我们看四幅图片。

请同学分析理学的历史影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历史解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理学对当今有没有教育价值?请同学简要说明。

一是为学方面,格物致知,就是今天物理这个词的由来。

二是为人方面,做最美浙江人,做最美学生。

三是哲学和政治方面。

理学大师张载曾经有一句话,同学们一起朗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重新确立道德规范,为民众确立生命的价值,继承孔孟以来中断了的道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3.总结: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再一次站到了我们面前。

不,其实它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我们看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

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八、教学反思
1.学生使用遥控器来抢答,用互动式平板发送学生作品,利用投票软件来投票。

教师用手机“互动课堂”查看全场学生的表现。

2.问题的设计可以再深入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