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件30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件30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虽然探索中出现失误和 曲折,但成就却是伟大的,这是主流,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 艰难。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占据主导,给党和全 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 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和邓小平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
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
C D.表现的阶级属性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

A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⑴国内意义: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权地位和政权性质) ②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③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⑵国际意义: 改变了…推动了 …增强了 P5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中
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
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
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C.人民代表大会C制度的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八大召开
2、过程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共和国史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 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 经济基础;1953~1956年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 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概括我党历史上有那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胜利后,全党务必要继续地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
作风”。其主要目的是 A.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知识解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指出工作重心的转移;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 利的方针;③规定革命胜利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④告诫警 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选举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新中国成立与意义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国成立意义
小知识: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 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 响吗?54——代表当时已知的我国54个民族 28——中共成立于1921,到1949年革命胜利, 历时28年
C
B 国民党在大陆势力已被彻底铲除
C 人民掌握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新民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要
依据是
B.克服宗派主义作风
D
C.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D.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C
A. 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两个作风不能变
C.党的总任务的确定 D.基本政策的制定
④.组织上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知识解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代表特点: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 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 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 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 ),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 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 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 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 机关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
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
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
“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A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A
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 B
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
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 民主专政。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会议性质: 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此为施政纲领。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 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