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复习纲要
一个方框的输出,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得到的输出再返回 作用于前一个方框的输入端,这种结构称为反馈连接。方 框反馈连接后,其闭环传递函数等于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 除以1加(或减)前向通道与反馈通道传递函数的乘积。
(1)求和点的后移
(2)求和点的前移
(3) 求和点的交换与合并
(4)引出点的前移
(5)引出点的后移
第1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0 绪论 1.1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1.2 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1.3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检测输出量的实际值; (2)将实际值与给定值(输入量)进行比较得出偏差 值; (3)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去消除偏差。
2、定义与优缺点
氏变换与引起该输出的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
的传递函数。
(1) 环节的分类
(2) 典型环节示例
(1) 、比例环节
(2)、 惯性环节
(3) 、微分环节 (4) 、积分环节 (5)、 振荡环节(0=<ζ<1) (6)、 二阶微分环节
(7) 、延迟环节
实例1: 测速发电机
在工程,测量转速的测速发电
(3)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一个描述元件或系统输人、输出变量 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4) 写成标准化形式(将与输入有关的项放在等式右侧,与输
出有关的项放在等式的左侧,且各阶导数项按降幂排列)。
4、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机械系统 √电气系统 流体系统
机械系统:任何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都可以应用牛顿定律 来建立。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使用
讲解。
(3) F(s)中包含有重极点的拉氏反变换
7、 应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
应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时,采用下列步骤: (1)对线性微分方程中每一项进行拉氏变换,使微分方 程变为s的代数方程;
(2)解代数方程,得到有关变量s的拉氏变换表达式;
(3)用拉氏反变换得到微分方程的时域解。 整个求解过程如图2.12所示。
由阻尼器、弹簧的特性,可写出:
由以上三个式子,消去 f B (t ) 和 f K (t ) ,并写成标准形式,得:
note: 说明机械平移系统的数学模型是一个 “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
◐当质量m很小可忽略不计时,系统由并联的弹
簧和阻尼器组成,如图2.2所示。此时:
note: 说明m不计时,机械平移系统 的数学模型是一个“一阶常系数线 性微分方程”。
(1)串联连接
方框与方框首尾相连,前一方框的输出就是后一方框的 输入 ,前后方框无负载效应。方框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
等于每个方框单元传递函数的乘积 。
(2) 并联连接
多个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而以各方框单元输出的代数
和作为总输出。方框并联后总的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
联方框单元传递函数之和
(3) 反馈连接接
闭环系统的缺点:由于是靠偏差进行控制的,
因此,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偏差,由
于元件的惯性(如负载的惯性),若参数配置不当,
很容易引起振荡,使系统不稳定,而无法工作。
所以,在闭环控制系统中精度和稳定性之间总
存在着矛盾,必须合理地解决。
3 半闭环控制系统
定义: 如果控制系统的反馈信号不是直接从系统的输出 端引出,而是间接地取自中间的测量元件(例 如在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中,若将位置检 测装置安装在传动丝杠的端部,间接测量工作 台的实际位移),则这种系统称为半闭环控制 系统。
半闭环控制系统优缺点
半闭环控制系统可以获得比开环系统更高的控制 精度,但比闭环系统要低;与闭环系统相比,它 易于实现系统的稳定。目前大多数数控机床都采
用这种半闭环控制控制进给伺服系统。
3、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
4、 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按输入量的特征分类:恒值控制系统、随动系统、程序控
制系统; 按系统中传递信号的性质分类: 连续控制系统、离散控制 系统。
的差称为最大超调量Mp,即
或者用百分数(%)表示
(4) 调整时间ts
在响应曲线的稳态值上,用稳态值的±∆作为允许误差范围,
响应曲线到达并将永远保持在这一允许误差范围内所需要的 时间称为调整时间ts。允许误差范围±∆一般取稳态值的 ±5%或±2%。 (5) 振荡次数N 振荡次数N在调整时间ts内定义,实测时可按响应
利用部分分式将XO(s)展开为
代入原式得
如果给我们的不是微分方程,而是传递函数, 必须先把传递函数变成微分方程,然后按此方法。
8、 传递函数
(1)、 传递函数的定义√ (2)、 特征方程、零点和极点√
(4)、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结合实际例子)√
传递函数定义: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
曲线穿越稳态值的次数的一半来计数。
在以上各项性能指标中,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和调
整时间ts反映系统时间响应的快速性,而最大超调量Mp
和振荡次数N则反映系统时间响应的平稳性。
由上式可见,当ζ一定时,ωn 增大,tr 就减小;当 ωn一定时, ζ增大,tr就增大。
由上式可见,当ζ一定时,ωn增大,tp就减小;当ωn一定时, ζ增大,tp就增大。tp与tr随ωn和 ζ的变化规律相同。 将有阻尼振荡周期Td定义为
它们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回路L1不接触回路L2(回路L1接触回路L3,并且回路L2
接触回路L3),因此流图特征式为
从∆中将与通道P1接触的回路传递函数L1、L2和L3都代以
零值,即可获得余因子∆1。因此,得到
所以
将式(2.79)和式(2.80)代入式(2.78)便可得到二级RC电 网络的传递函数,即
1、开环控制系统 2、闭环控制系统 3、半闭环控制系统
1 开环控制系统
定义: 如果系统只是根据输入量和干扰量进行控制, 而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 量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对系统的控制不产生任何 影响,这样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系统稳定性好, 成本低;
开环系统的缺点:当控制过程受到各种扰动因
(2)实例2(图2.5)
根据“运放”电路特点,有:
在通常情况下,元件或系统的微分方程的阶次,等于元
件或系统中所包含的独立储能元的个数。惯性质量、弹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素、电感、电容、液感、液容都是储能元。
5、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1)、单位阶跃函数 (2)、指数函数
(3)、正弦函数
(4)、余弦函数 (5)、单位脉冲函数 (6)、单位速度函数 (7)、单位加速度函数
(3) F(s)含有共轭复数极时的拉氏反变换 如果 F(s)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p1、-p2,而其余极点 均为各不相同的实数极点。将F(s)展成:
因为-p1(或-p2)是复数,故式(2.39)两边都应是 复数,令等号两边的实部、虚部分别相等,得两个方程式, 联立求解,即得A1、A2两个系数。结合例2-2在第三章
(5)当ζ<0时,二阶系统称为负阻尼系统,此时系统不稳定。
2、时域指标
时域性能指标比较直观,是以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信号
的时间响应形式给出的,如图3.10所示,主要有上升时 间tr、峰值时间tp、最大超调量Mp、调整时间ts以及振荡 次数N等。
(1) 上升时间tr
响应曲线从零时刻出发首次到达稳定值所需的时间称为上升
(2)当ζ=1时,二阶系统称为临界阻尼系统,其特征方程的 根是两个相等的负实根,即具有两个相等的负实数极点
(3)当ζ>1时,二阶系统称为过阻尼系统,其特征方程的根是 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具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极点
(4)当ζ=0时,二阶系统称为零阻尼系统,其特征方程的根是 一对共轭虚根,即具有一对共轭虚数极点
图2.48f所示。
(2)、梅森公式
▼对于一个确定的信号流图或方框图,应用梅森公式可以
直接求得输入变量到输出变量的系统传递函数。梅森公式
表示为:
式中:P--系统总传递函数;Pk--第k条前向通 路的传递函数;≨--流图的特征式,而且
式中: 所有不同回路的传递函数之各;
每两面三刀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各;
时间tr。对于没有超调的系统,从理论上讲,其响应曲线到达 稳态值的时间需要无穷大,因此,一般将其上升时间tr定义为 响应曲线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稳态值的90%所需的时间。 (2) 峰值时间tp 响应曲线从零时刻出发首次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的
时间称为峰值时间tp。
(2) 最大超调量Mp 响应曲线的最大峰值与稳态值
每三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各;
∆k--第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即对于流图的特征式 ∆,将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传递函数代以零值,
余下的≨即为∆k。
实例(图2.48 二级RC电网络)
这个系统中,输入变量Ui(s)与输出变量Uo(s)之间只有一条前
向通道,其传递函数为
信号流图里有三个不同回路,
10、信号流图和梅森公式
(1)、信号流图
(2)、梅森公式
(1)、信号流图
▼下面以图2.47所示的二级RC电网络为例说明信号流图
的绘制步骤。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写出下列原始方程:
将以上各式将拉氏变换,得方程组
将成Ui(s)、I1(s)、UA(s)、I2(s)、Uo(s)为信号流图节
点,其中把Ui(s)作为输入节点,Uo(s)作为输出节点。确定 各节点的位置,如图2.48a所示。然后,按方程组中方程式 的顺序逐个绘制其信号流向,分别示于图2.48b、c、d和e 中。将这些图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信号流图,如
6、 拉氏变换的主要定理
(1)、叠加定理 √
(2)、微分定理(√记到两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