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一、选择题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该关系存在于个人意识和意志之外,它并非人们之间互动或主体间的纽带。

场域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个人所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福柯
B.布迪厄
C.卢曼
D.科林斯
E.舒茨
【答案】B
二、填空题
1.“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更多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布迪厄
2.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的重新说明,它试图解释的是______,在各类行动者有目的的行动之下,社会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社会秩序
三、名词解释
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

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

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

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

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惯习
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

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
个网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

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

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

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

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不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

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4.文化资本
答: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①身体化的形式。

体现在人们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②客观化的形态,体现在文化物品之中(例如书记、辞典、机器等);③制度化形态,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5.社会资本
答: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
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五、简答题
1.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阐释中,指的是美德气质,包含了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内在的道德意识状态。

但布迪厄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图:
(1)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2)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3)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这几个方面,他企图弥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2.布迪厄的场域与习性理论。

(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
答:(1)惯习概念
①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②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正因为这一点,布迪厄称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

但由于人们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天性”,以至于人们已经完全忘记它是一种历史。

③用布迪厄本人的话说,惯习就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

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

所以,惯习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

④在理解惯习概念时,既不能将它与意识哲学、主体哲学中的“主观”立足点混淆起来,也不能将它等同于相对比较被动的“习惯”,更不能将它视为一种“无意识”。

必须同时考虑惯习概念的生成性和历史性。

(2)场域概念
①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②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a.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b.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包括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

这两个方面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③在理解场域概念时,首先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这正是关系论基本立场的反映。

④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

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不过,布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

从场域的这一特征来看,行动者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也就是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⑤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

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

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人们深陷其中的实践信念并非一种心灵状态,也不是武断遵从一套外界灌输的教条,而是一种身体状态,是被各种社会秩序加以系统利用的体现在身体上的性情倾向,即布迪厄所谓“内在性的外在化”。

这正是布迪厄十分关注的符号权力运作的核心。

(3)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①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制约关系。

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
b.认知建构的关系。

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