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0课 导学案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0课 导学案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目标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2.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1)功绩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点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

(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易混易错]“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王斯德[史料解读]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

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思考]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史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史料解读]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表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划线部分表明新经济政策的举措具有退向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提示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①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②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③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解读]划线部分①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②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③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问题思考](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2)相同点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题二“斯大林模式”1.特点史料“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①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②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史料解读]注意①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2.影响史料一史料二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③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解读]①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②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③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问题思考]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

(2)特征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1.(2018·三明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农业集体化【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

2.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和内容答案 B解析“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

3.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和内容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4.(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考点】“斯大林模式”【题点】斯大林模式的功过答案 A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