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2莫里哀

4.2莫里哀

本节主要内容一、莫里哀的文学史地位;二、莫里哀的生平概况;三、莫里哀的创作过程;四、《伪君子》简析一、莫里哀的文学史地位☐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人,是欧洲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喜剧大师之一。

二、莫里哀的生平概况☐莫里哀(1622-1673)是作家的艺名,真名叫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

☐1622年,莫里哀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从小酷爱戏剧,长大后,违背父亲的愿望,放弃宫廷“国王内侍”的美差,决心做个当时为人所不齿的“戏子”。

☐1643年,莫里哀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织了“光耀剧团”。

但营业惨淡,负债累累,两年后不得不解散。

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联络人,因无钱偿还剧团的债务而被扣押。

☐在被其父保释出狱后,莫里哀便离开了巴黎,加入了一个流浪剧团。

☐莫里哀在外省度过了13年(1645-1658),足迹几乎遍及全法国。

对莫里哀来说,流浪生活既是一所严峻的“生活学校”,又是一所丰富多彩的“艺术学校”。

在长期的流浪过程中,他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耳闻目睹了各种各样的事,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他也有机会学习民间戏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表演技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1658年,莫里哀随剧团回到巴黎。

同年10月,剧团在王宫献演获得成功,奉命留在巴黎。

☐国王路易十四接见了莫里哀及其剧团。

☐莫里哀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戏剧事业。

☐他的一生,自己写戏,自己也演戏。

长期的劳累,使莫里哀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

1672年底,莫里哀抱病写完自己最后一个剧本《无病呻吟》,并亲自扮演剧中主角阿尔冈。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演到《无病呻吟》最后一幕,咯血倒地。

几小时后,他便与世长辞了。

三、莫里哀的创作过程☐莫里哀的一生,创作成果极为丰硕。

但留传下来的剧本只有30种。

☐根据现存剧本,可以把莫里哀的创作活动,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即:☐1.情节喜剧时期;2.风俗喜剧时期;3.性格喜剧时期;4.喜舞剧时期。

1.情节喜剧时期☐1645-1658年,情节喜剧时期。

☐在外省巡回演出期间,莫里哀除演戏外,还编剧本。

但在创作上,他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写的剧本还未脱离情节喜剧的俗套。

不过,他的剧本比起当时流行的喜剧来,却包含着更多的智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可惜这期间的剧本大都散失,传世的只有两部诗体喜剧,即:《冒失鬼》(1653)和《情怨》(1656)。

2.风俗喜剧时期☐1659-1663年,风俗喜剧时期。

☐从外省回到巴黎后,莫里哀开始探讨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迫切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

☐莫里哀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太太学堂》(1662)、《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和《凡尔赛宫即兴》(1663)等。

☐在《太太学堂》里,莫里哀扮演主角阿尔诺耳弗。

3.性格喜剧时期☐1664-1669年,性格戏剧时期。

☐这是莫里哀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与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斗争最紧张、最激烈的时期。

在喜剧创作方面,他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喜剧——“喜舞剧”。

莫里哀最有名的喜剧,几乎都是在这短短的几年之中完成的。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伪君子》、《堂璜》、《恨世者》、《悭吝人》。

☐在此时期的性格喜剧中,《悭吝人》(1668)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该剧为五幕散文体喜剧,于1668年9月9日首次公演。

作者生前,此剧上演盛况始终不衰,后来则受到更大的欢迎,成为世界各主要剧院的保留剧目.☐喜剧取材于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

☐剧中主人公阿巴公是个高利贷者。

他悭吝成性,嗜钱如命,竟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

他自己不甘寂寞,打算分文不花地娶年轻美貌的玛丽亚娜。

而这个姑娘恰好就是儿子克雷央特的情人。

在这种情况下,克雷央特的仆人故意拿走了阿巴公藏在花园里的一万金币。

☐阿巴公不见了金币,气急败坏,痛不欲生,怀疑钱被管家瓦赖尔盗走了。

瓦赖尔无奈,承认自己是阿巴公女儿的情人。

正在这时,昂赛末应约前来与阿巴公的女儿签订婚约。

原来他是瓦赖尔和玛丽亚娜失散多年的父亲。

克雷央特表示,只要阿巴公同意自己的婚事,他如数归还金币。

昂赛末又同意负担一切结婚费用。

至此,阿巴公只好点头应允两对年轻人的婚事。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围绕着阿巴公。

阿巴公处在情节的中心。

☐阿巴公是吝啬鬼的典型。

他吝啬,极端吝啬,吝啬得出奇,吝啬得没有道德,吝啬得缺少人性。

☐剧中,仆人拉弗赉史评论说:☐阿尔巴贡[阿巴公]老爷是所有人当中顶没有人情的人,心最硬、手最紧的人。

……任何人遇到了他都是没有办法的;你尽管饿得要死,他的心也不会软下来。

一句话,他爱钱比爱声名、荣誉和道德还厉害,他看见一个跟他要钱的人,马上会浑身抽搐。

☐剧中一段情节夸张性地表现了阿巴公的吝啬。

☐阿巴让女儿嫁给有钱的昂赛末老头,女儿不同意,他便求助于瓦赖尔。

瓦赖尔没有直接反驳老头子,企图转弯抹角地唤醒他仁慈的感情。

但是,白费劲,老头子坚持一点:“不要陪嫁费!”☐“这个理由十分充足,是决计驳不倒的。

……不过……这关系着她一辈子的幸福或痛苦……”[瓦赖尔]“不要陪嫁费!”[阿巴公]☐“您说得对,这是决定一切的……可是,世界上原有很多做父亲的人是愿意照顾自己女儿的爱情而不在花钱多少上打算盘的;他们是不肯为了金钱而牺牲自己的女儿的……”[瓦赖尔]“不要陪嫁费!”[阿巴公]☐“对的,不要陪嫁费,这就叫人无话可说。

理由十足,谁能不听啊!……‘不要陪嫁费’就等于美貌、青春、门第、荣誉、贤德和正直了。

”[瓦赖尔]☐情愿把女儿随便嫁给任何人,只要不出陪嫁费!吝啬已经泯灭了他正常的人性。

仿佛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只有他和他的钱财。

他谁都不爱。

他是孤独的,自私的。

因而,他丝毫引不起我们的怜悯与同情,只能引起我们的可笑与可怜。

4.喜舞剧时期☐1669-1673年,喜舞剧时期。

☐在这最后几年,莫里哀又转向了喜舞剧的创作,主要作品有《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和《史嘉本的诡计》等。

☐五幕芭蕾舞喜舞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一译《贵人迷》。

主人公汝尔丹是个醉心贵族的资产者。

为了能侧身于贵族社会,他极力攀结贵族,处处以贵族为师。

结果,他完全丧失了理性,变得痴痴呆呆,成了受人嘲笑的喜剧性人物。

☐《史嘉本的诡计》(1671)一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仆人史嘉本。

他机智,幽默,敢作敢为。

他用计成全了小主人的婚事,又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老主人骗进口袋痛打了一顿,并逃脱了老主人的惩罚。

☐作品把下贱的仆人当主角,并肯定、赞赏了下等人的智慧和胆识,而把上等人写成庸碌之辈,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蔑视封建等级制度的勇气和民主精神。

☐总的看来,莫里哀的喜剧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作品对封建贵族和反动教会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对资产阶级的贪吝、攀附权贵等恶习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和嘲笑,而对下层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则予以充分肯定和赞颂。

四、《伪君子》简析☐《伪君子》(1664-1669)直译为《达尔丢夫或者骗子》,是莫里哀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典范。

1.情节梗概☐达尔丢夫——奥尔恭(巴黎富商)☐柏奈尔夫人(奥尔恭母亲)☐欧米尔(奥尔恭续弦妻子)☐玛丽亚娜(奥尔恭女儿)☐达米斯(奥尔恭子儿)☐桃丽娜(女仆)☐国王1.情节梗概☐外省的小贵族子弟达尔丢夫伪装成虔诚的信徒,骗取了巴黎富商奥尔恭的信任。

奥尔恭把他当作“良心导师”供养起来,生活上给以优待,事无巨细都向他请教,向他吐露家里的秘密,甚至打算把女儿玛丽亚娜嫁给他。

☐结果立即激起女儿和家里的其他成员的强烈不满。

奥尔恭美貌的后妻欧米尔劝说达尔丢夫放弃这桩婚事,达尔丢夫却乘机挑逗她。

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暗地偷听了他们的谈话,随即向奥尔恭揭发达尔丢夫的卑鄙行径。

奥尔恭却偏听偏信,反而责怪家里人串通一气,诽谤中伤达尔丢夫。

☐在狂怒中,奥尔恭赶走达米斯,取消了他的继承权,当即宣布把全部财产赠送给达尔丢夫,还强迫女儿马上与达尔丢夫结婚。

☐事情危急,欧米尔只好冒险施行巧计:要达尔丢夫前来与她幽会,让丈夫藏在桌子底下,偷听达尔丢夫引诱她的无耻的“自白”。

☐奥尔恭终于看清了达尔丢夫的本来面目,命令他赶快滚开。

☐谁料,达尔丢夫却“反客为主”,要赶走奥尔恭全家,而且还向国王告发了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秘密文件。

奥尔恭陷入绝境,打算出逃。

☐但是,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当年勤王有功的奥尔恭,并把无恶不作的达尔丢夫拘捕入狱。

奥尔恭终于逢凶化吉。

2.达尔丢夫形象☐达尔丢夫是《伪君子》一剧的中心人物,也是作家塑造得最出色的艺术形象。

☐他是个宗教骗子和无赖。

他伪善,狡黠,狠毒。

伪善是他的主导性格。

☐喜剧通过达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步揭示出他的性格特点。

☐达尔丢夫一出场,就吩咐仆人说:“把我的鬃毛紧身衣跟鞭子都好好藏起来。

”他以此标榜自己是个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

然而,他贪图口福和安逸,一顿晚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然后,就“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他吃得多睡得足,长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光”。

☐可见,他根本不是什么苦修士,而是个饕餮之徒。

☐在对待女色上,达尔丢夫心口不一,装得道貌岸然,其实内心十分淫恶。

☐他见女仆桃丽娜袒胸露肩,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双乳遮好。

然而,他不但想当玛丽亚娜的丈夫,对年轻漂亮的欧米尔也垂涎三尺。

☐在对待金钱上,达尔丢夫同样表现出他的伪善的本色。

☐奥尔恭在教堂门口施舍给他几个钱,他总是说给得太多,但后来,他却图谋奥尔恭的全部财产。

☐在对待朋友上,奥尔恭也是口蜜腹剑。

☐奥尔恭待他如上宾,引为知己,可谓恩重如山。

但达尔丢夫当面称奥尔恭为“恩人”,背地里却妄图占有恩人的妻子,甚至企图霸占恩人的财产,置恩人于死地。

☐在对待宗教上,达尔丢夫也是虚伪透顶。

☐在教堂做祷告,他“时时刻刻毕恭毕敬地用嘴吻着地”;在奥尔恭家里,他言必称上帝。

但当欧米尔以上帝的名义拒绝满足他的肉欲时,他就干脆扔掉“上帝”这块招牌,还说:“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

”☐可见,自称是上帝虔诚信徒的达尔丢夫,其实是个以宗教为幌子而进行诈骗的恶棍。

☐总之,达尔丢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在他身上,作者集中了当时教会和贵族社会的一切伪善的特征。

☐这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和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之一。

3.思想意义☐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反映出当时僧侣和贵族的一些本质特点,是教会势力和封建贵族的代表。

☐《伪君子》一剧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个形象,莫里哀深刻有力地揭露了教会和贵族的丑恶面目,辛辣地讽刺了教会和贵族社会普遍流行的恶习——伪善。

围绕《伪君子》演出所展开的斗争☐在《伪君子》演出过程中,莫里哀与反对势力之间的斗争,反映出《伪君子》的重要思想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