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类型学

9、类型学

第六章类型学
第一节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一、定义
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其研究目标在于突破时间、地域、语言、文化的界限,去寻觅客观存在着的各民族文学所内在地共通的“诗心”与“文心”。

,去发现那些诗学“通律”。

二、研究史
1、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对“类型学”比较关照表现出“开放意识”,如艾田伯P206
2、德国:比较学者的“类型学”思想堪称一种理论的自觉,如W·威茨P208
3、俄苏:“类型学”思想不仅拥拥有理论自觉,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最有成就。

主要观点及代表作:
1、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
他在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类型学的关照视角的偏爱。

他毕生致力于构建一种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理论基石—历史诗学,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上。

因而,他广泛运用了相似的文学现象的类型对比法,在比较关照中,必然会发现很多相似点和不同点。

他认为找到相似点更有价值,正是相似点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接近事务的规律性。

在相似点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实质性的东西。

他在“历史诗学”领域的比较关照中推重“类型学”视界,对诸种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历史-类型学相似”的寻觅,作为一种带有方法论意义的价值取向,对日后的苏联比较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维·日尔蒙斯基(主攻西欧文学)
他在30年代就倾心于比较文艺学的方法论建设,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一文中,批评西欧同行们把比较文学研究局限在“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上,而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研究”。

他还认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历史发生学与历史类型学两大方面。

他强调后者是文学比较研究中的重要角色。

而且,他还从“类型学”视界考察了作为国际现象的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学史进程中的这些文学流派进行了“历史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关照。

总之,他在理论范畴和实际操作上,都对类型学比较作出了执著的开拓,奠定了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在方法论取向上的思想基础。

3、康拉德(主攻东方文学:中国、日本、中亚各国文学)
相对而言,他对“类型学”视界的理论阐发,要比日尔蒙斯基更为集中、具体。

他将其“比较类型学”理论运用于“古代文学的类型学”与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类型比较,完成了两部著作-《西方与东方》、《古代世界诸文学的相互联系与类型学》。

把东方文学纳入研究体系的原因:
a.俄国文明构成欧亚大陆,文化身份兼东西方所致;
b.为了突出对抗西方文化而有意识加强对东方文化研究。

如康拉德《东方与西方》渗透着强烈的反西方中心论意识,把中国唐代称之为文艺复兴,讨论“三位诗人”(王维、李白、杜甫)、韩愈与中国文艺复兴之始、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等,显然是充满抬高东方文学意识的。

4、赫拉普钦科
原本对“比较文学”或“比较文艺学”无多大兴趣、并不热心,但在探讨“历史诗学”的发展前景时,也与“类型学”比较视界不期而遇。

他在其《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的发展》一书中,单辟“文学的类型学研究”专章,就“类型学研究”的对象与目标、原则与意义发表了一家之说:
①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否认类型学研究的价值的观点;
②强调了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要揭示一些原则和原理,而非文学现象的个别的独特
性或文学现象的相似特征。

③他认为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拥有各种水平……
总之,他提出的关于文学历史进程的类型学理论,对当时苏联文艺界正在筹划编写的《世界文学》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5、帕·格林采尔
提出了“文学时代”的类型学,将类型学的思想运用于世界文学进程的宏观考察。

他在《比较文艺学与历史诗学》的专论中,针对那种传统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文学时代”的划分运用到东方与西方比较研究中甚不合适这一现状,提出在“历史诗学”语境中以艺术意识类型来切分“文学时代”。

依他之见,整个世界文学的历史进程可切分为三种“大时代”。

①远古时代,艺术意识属神话类型;
②恪守规范的时代——拘泥传统型;
③“历史主义”的时代——个性化创作型
总之,苏联学者追求对各民族文学诸多现象给予“类型学”比较关照,正是要使比较文学行进于注重内在联系、推重理论概括的航道上。

第二节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一、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杨书P234)
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于俄国比较文学所提出的“借用”与“影响”。

1、“借用”说:指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是因为它们出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用。

这一概念本是德国语文学家宾非提出的,维谢洛夫斯基做了补充、深化:
a.首先,他认为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的特殊需要为基础的;前提不是接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b.其次,借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在创造的过程。

外来的被借用的材料要想融入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需要进行一番重新理解和加工改造。

这里所说的“借用”相当于一般比较文学所说的接受与影响。

2、影响说:指有些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存在有间接或直接的、起源上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维氏认为: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心理过程的一致性”,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尽管他们在时间及空间地域上并无任何关系。

例:杨书P235 日尔蒙斯基关于类型学研究的的基本理念: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规律。

因此必然也按一定的规律演进。

例证杨书P236
二、形成类型的两种途径(杨书P238)
1、历史性的“开拓”
这是文学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主要方式。

一定的文学类型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

按人类历史进步的规律,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要经历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阶段。

不同民族在其发展的相同或相似的阶段,便形成了一定的文学类型。

2、文学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文学类型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⑴汇流: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之间更容易发生影响,即汇流;
⑵缺类—>借用。

某一文化中的文学缺少某一文学现象时,这时一种既有的文学类型完全可能被借用,从而在某一文化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如中国十四行诗、话剧。

三、文类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杨书P238)
⑴其理论的内在实质是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民族间文学的关系和国际文学的总体现象。

(达尔文进化论。


⑵结构主义的因素:在类型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深层次中还有结构主义的思想因素。

⑶多种研究手段:影响研究/平行研究
类型学研究方法又与一般的社会学对文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

类型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而且统一的角度,即从文学类型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入手。

四、方法论
1、“类型共同性”的基本单位
2、“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指的是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的相似相合,诸种文学文本之间所共有的诗学品格。

或者说,它们与历史上形成的某一种诗学类型在品质与特征上有共通之处。

例证P221
3、“类型学相似”的诸种形态
显性的相合与隐性的遥契
a. 显性的相合Or“历史性的相似”
指一些期号相同、纲领相近、精神相通的文学思潮/运动/流派在诗学品格上的显然相合。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大文学思潮/运动/流派在诗学类型上的相似,显然属于这种相合。

b. 隐性的遥契
指那些看起来并不相干、文化时空相去甚远的作家之间、民族文学之间、文学时代之间,在诗学品格上却隐有内在相通与契合的文学现象。

对它们的成因已无法用社会历史条件的相似来解释。

因而被称之为“非历史性”相似。

例证P223.
4、“类型学”的“超越激情”与“历史主义”。

其超越是有限的,要承受“历史主义”的制约。

第三节类型学研究的前景
一、目标:通律(杨P241)
根本目标是寻找文学的共通规律
赫拉普钦科提出了类型学研究文学的两条原则:
a.全面考虑整个文学以及它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b.运用同一的研究原则。

这两个原则都体现了其目标:揭示文学的规律。

二、价值P225
1、对可比性的关怀;
2、对“时空领域”的开拓;
3、对“比较诗学”的建构。

附:
平行回视论(or个别阶段论):由俄比较文学先去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后经日尔蒙斯基发展。

要点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的现象。

这样的重合与类似是自成系统的,不必考虑作品的起源、地域、年代以及影响,主要注意文学发展中个别阶段的类似就可以了。

根据这种理论,国际文学现象产生的异同,部分原因来自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部分原因则来自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和《神话的历史根源》等对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发生了巨大影响,则是得力于俄国比较神话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类型学研究。

相关主题